第441章 诗仙李白

“五月,郭子仪、李光弼大胜史思明,收复河北十余郡。”

“六月,安禄山率部攻破潼关,生擒哥舒翰。”

“七月,肃宗在灵武即位。”

“九月,山南东道、岭南、黔中、江南西道节度使,江陵大都督永王李璘到了江陵准备起兵。”

“十二月,肃宗起兵东下,过庐山时,请他参加他的幕府。”

“至德二年,李白在永王军营写下了一首名为《永王东巡歌》的组诗。”

“后来永王擅自率兵东巡,导致失败,最终被征剿。”

“李白因此被囚禁在浔阳监狱中,直到得到宋若思和崔涣的救助才获得自由。”

“成为宋若思的幕僚后,他给宋若思写过一些文书,并随他前往武昌。”

“后来李白因参与永王东巡而被判罪,被流放到夜郎。”

“乾元元年四月,史思明发动叛乱。”

“五月,肃宗废除了张镐的宰相职位,将其调任为荆州大都督长史。”

“后来史思明攻陷魏州,李白离开寻阳,开始了他在夜郎的长期流亡生活。”

“乾元二年李白重获自由,他随即顺着长江疾驶而下,作《早发白帝城》。”

“到了江夏,由于老友韦良宰正在当地做太守,李白便逗留了一阵。”

“乾元三年,李白应友人之邀,再次与被谪贬的贾至泛舟赏月于洞庭之上,发思古之幽情,赋诗抒怀。”

“差不多有两年的时间,他往来于两地之间,仍然依人为生。”

“上元二年,已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

“在金陵,他的生活相当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

“宝应元年,李白六十二岁客死在安徽当涂县令李阳冰处。”

辛弃疾:李白之死全无诗意,其真实死因会让很多人无法接受。

李白和高适等都是诗人,但他们本质上又完全不同,这种不同最大的一个体现就是在入仕的态度上。

高适想入仕,他的目标就是通过入仕找到一条报国之路。

所以,只要是做官,什么官他都愿意做。

李白想入仕,他的目标是做宰相辅佐国君。

所以除了宰相一类的大官,其他的官都提不起兴趣。

高适第一次做官,是被举荐做了一个封丘的小官,这个官实际上压根儿就不算官。

高适的能力,肯定不止担任这么一个小职位。

可高适受封以后什么也没说,他在岗位上还非常尽心竭力。

从这点来看,高适是非常务实的。

也只有务实的人,才能一步步登上高位。

这也是高适最终能成为唐代诗人中官位最高者得原因所在。

李白和高适是相反的人,任何人给他小官做,他都会觉得人是在侮辱他。

他第一次做官,就在贺知章的引荐下做到了翰林学士。

可李白心里想的毕竟是宰相,他和高适不一样。

他从来没想过一步步登上高位,他想的是一蹴而就。

所以,当他后来发现他的任务仅仅是给皇帝贵妃写写歌功颂德的诗词歌赋时,他立马就有了要走人的念头。

后来,李白还专门写了一首诗表达自己想走的心思,唐玄宗还真的赐了赏金放他走了。

通常,那些成天闹着要辞职的,实际并不是真的想辞职,而是想要更好的待遇。

这点,唐玄宗当然明白,可李白在诗文上虽极其出众,在政治上却几乎是一窍不通,唐玄宗怎么会真的对他委以重任呢?

李白在政治上的幼稚,从他后来投靠了永王李麟的原因就可见一斑。

高适派人问已锒铛入狱的李白为何要投靠永王时,李白开口竟然是为什么不能投靠永王?

直到此时,他甚至不知道永王在谋反。

得知真相后,他虽后悔,却依旧很无奈。

他只是想找到一条入仕的路,施展自己的抱负而已。

然而,真正懂得李白的人一定会知道。

不懂永王是在谋反的李白,才是最真实的李白。

因为,历史上真实的李白,在政治上就是非常幼稚的。

李白投靠永王并为他写诗赞颂时,唐肃宗已经即位。

永王再立新朝就属于国家的叛军,是会受到打压的。

这个基本的政治逻辑,李白的妻子宗氏一眼就看明白了,可李白却根本没看透。

他一心以为永王姓李,帮助永王就是在帮助唐朝重振朝廷。

李白自己没有任何政治才能,所以,他完全看不出永王没有领导才能。

他一心想的都是辅佐君王,他的脚根本就不在地面。

永王被杀后,李白虽获得了特赦,可千里江陵并不能真的一日往返。

现实里的李白不得不舟船劳顿,用了整整一年,才终于抵达了江陵。

抵达江陵这年,李白已经整整六十了。

政治上的失意,加上身体的疲惫,让李白极其憔悴。

此时的李白心里憋着一口气,他不甘心接受自己一辈子都在政治上没有任何成就的事实。

或许是受了高适启发的缘故,他竟也想和高适一样,走一条从军报国,借此入仕的道路。

可惜,当头发已花白的李白来到征兵地点时,负责征兵的军官却不肯收他。

此时的李白才明白,自己这辈子怕是不可能再有机会入仕了。

人在绝望之际,难免心生抑郁,而抑郁恰恰最容易引发身体的疾病。

就在征兵被拒后不久,身体本就不好的李白病情更重了。

贫病交加中,李白只得投奔了当时在安徽当涂当县令的祖叔李阳冰。

李阳冰是个文人,他虽然辈分上是李白的族叔,但实际年龄却比李白要小得多。

李白投靠他后,他一直悉心照顾着李白。

因为心情极其抑郁,李白虽得到了李阳冰的妥善照顾。

可他的病不仅没有丝毫好转,还越发严重了。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里,李白终于务了一次实。

他将自己的所有诗稿都交给了李阳冰,请他为自己出一本诗文集。

李白死后,被葬在了当涂青山上。

这座山的线条是他最喜欢的,这座山也是他重新读懂生活的地方。

能安葬在此,也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了。

李白的诗太美,可结局却太过凄惨。

因为不能接受李白这样的结局,世人便为李白之死编造了一个捞月而亡的结局。

在这个版本的结局里,李白是因为醉酒而入水捞月而死。

在世人眼里,只有这样的结局,才配得上李白和他的诗文。

李白的死全无仙气,更无浪漫可言,他的死甚至可以成为他的人生一个黑点。

一个看似豪放不羁的文人,却因政治上的不得志抑郁而终。

可也正是这样的结局,才让李白从天上来到了人间,让他变得可亲可爱可学。

李白死了,他的长安梦也终醒了。

人世间所有的梦,都终有醒来的那天。(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