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耽误再加上办事效率低下,等到诏书下发到地方督抚手上时,已经是几天后了。”
“见慈禧又要废除光绪,各国公使随即再次强烈反对。”
“于是慈禧派铁良两次南下,打着清查各省财政和整顿兵工厂的名义。”
“并给李鸿章拍去电报,指定李鸿章为与列强议和全权代表。”
“8月13日,联军一万多人进至北京城下,进攻东便门、朝阳门、东直门。”
“袁世凯是东南互保的参与者,且宋庆指挥的武卫左军与武卫右军的关系又极好,很多军官私下里都是拜把子兄弟。”
晚清时期的老百姓对于李鸿章没能造反成为总统感到惋惜,一个个不禁暗骂李鸿章太过胆小。
“6月初,限期已到,各国公使见清政府无法控制形势,便决定组成八国联军直接出兵平乱。”
“毕竟东南互保是三藩之乱后,大臣首次公开联合对抗朝廷。”
他不禁微微摇头,仿佛已经看到了大清国的末日。
“即一旦北京不保,慈禧死了,他就推举李鸿章出任中国的总统,主持东南大局。”
以大清国的实力,别说是八国联军了,就是随便一个西方列强,都不是别人的对手。
“6月中旬,大沽口炮台失守。”
再说了,就义和团这种江湖骗子,怎么看都不可能是洋人的对手。
“而慈禧在战后面临的第一件要紧事就是凑钱赔款,南方保存了元气,这在慈禧看来,督抚们立了大功。”
“慈禧很想让李鸿章来,但她又不想撤掉刚毅那帮马屁精,一来二去时间就耽误了。”
“随着大佬们的陆续离世,慈禧随即提拔了一批年轻的八旗贵胄,扶持这些人登上政治舞台,填补空缺。”
嬴政:都已经昏聩到这种地步了吗?连刀枪不入的鬼话也能相信。
“根据协议,东南九省督抚向列强表明中立态度,不参与战争,这一事件被称为东南互保。”
“结合慈禧也没有具体指名宣战对象,不难发现,庚子宣战谕旨其实只是内部通知。”
义和团虽说打着扶清灭洋的口号,但作为农民起义,最后肯定也不会和清政府站在一边。
要是在这种关键时刻,太后再把光绪皇帝废了,那只会造成大清国更加动荡。
况且东南九省的督抚还绕开慈禧,单独和西方列强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这都足以说明清政府已经无法掌控地方了。
“但她没说要跟谁打,并没有具体指明开战对象。”
李世民:朝令夕改是兵家大忌,身为晚晴的统治者,实在是愚蠢至极。
“感觉手上有了筹码,慈禧召开王公大臣会议,在会上宣布光绪孱弱多病,上负祖宗社稷,下误黎民百姓。”
一旦光绪掌权,他们变法派重新上台,中华民族还有重新崛起的机会。
“无论光绪是否参与了围园杀后计划,反正在慈禧看来,自己养了个白眼狼。”
他收到太后的宣战诏的时候,整个人都懵了,怀疑太后是不是老糊涂了。
毕竟那时候慈禧要声望没有声望,要兵力没有兵力,发动政变除掉慈禧不要太容易。
而八国联军一直是支持光绪掌权的,完全可以借着慈禧战败的机会,彻底把慈禧赶下台,让光绪重登大宝。
“各国公使出面干涉,慈禧对此很不高兴。”
“义和团兴起之初,清政府的态度模棱两可。”
刀枪不入,枪炮不伤,他一听就知道假得很。
毕竟要是对付义和团的话,还不至于八国联军一起出动。
“端郡王载漪担心慈禧打退堂鼓,煮熟的鸭子又要飞。”
“但李鸿章收到电报后表示国事未定,坚决不去。”
这个关键时刻,要是李鸿章联合东南的督抚,完全可以轻而易举的推翻慈禧。
四五.三二.八五.二四四
因为他非常清楚,慈禧根本就不可能是八国联军的对手,战败已成必然。
“另一道是发给地方督抚的,慈禧让他们派兵进京勤王,协助朝廷驱逐洋兵。”
“于是他便联合庆亲王参了铁良一本,说若不去铁,新政必有阻挠。”
“在这种情况下,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闽浙总督许应奎、山东巡抚袁世凯、浙江巡抚刘树堂、安徽巡抚王之春和广东巡抚德寿不约而同的做出了同一种选择。”
用这二十万的义和团去对付八国联军的洋枪洋炮,他只能说以卵击石,毫无胜利的半分希望。
可哪里想到,一万联军第一天到达北京城,结果第二天就攻破了,这速度之快超乎他们的想象。
现在他们老百姓越来越觉得,清政府的倒台就快到了。
“此举表明,慈禧怕了,又服软了。”
“不过各国公使也有干涉的理由,他们认为废立皇帝是国事,怎么能是家事呢?”
“我们没有否定朝廷的诏书,我们只是执行朝廷的旨意。”
“6月26日,在盛宣怀的牵线搭桥下,上海道台邀请各国驻上海领事举行会晤,并议定了《东南保护约款》九条和《保护上海城乡内外章程》十条。”
在慈禧战败的时候,但凡汉臣有点骨气,完全可以把慈禧赶下台。
东南九省大搞互保,慈禧之所以不在意。
要是大清国真的这么硬气的话,也不会沦落到今天这般田地了。
“清朝的正式宣战诏书里面一定会有类似布告天下的字样,比如光绪在甲午年颁布的宣战诏书中就有,但慈禧在庚子年颁布的宣战诏中并没有相关内容。”
“结果袁世凯弄巧成拙,遭到慈禧明升暗降,改任为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失去了军权。”
“第三,由于邮电系统混乱,地方督抚当时收到了前后不一致的诏书。”
“需要注意的是,慈禧发给地方督抚的诏书,如今有三点经常被人误解。”
“见列强集体反对,慈禧压力山大,只好暂停了废立计划。”
“1907年,袁世凯和张之洞被一同调入军机处。”
“然而,慈禧和顽固派们万万没想到,他们的自欺欺人玩脱了,死了很多人,也激怒了列强。”
即便义和团有能力对付西方列强,也注定会成为清政府尾大不掉的心腹大患。
“这些东南督抚私下里穿一条裤子,慈禧敢动其中一个,必然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导致不可控的后果。”
“慈禧催促袁世凯出兵的同时,还给李鸿章发去电报,要求李鸿章赶紧进京,负责与各国公使和谈。”
最后的结果,也果然没有出乎他们的预料,甚至败的速度远比他们想象的更快。
荣禄:太后糊涂啊!大清国都已经到了国破家亡的危急关头,这个节骨眼怎么还能轻易废黜皇上呢?
他无奈的叹了口气,那些顽固派大臣不明事理,怎么连太后也犯糊涂了。
不过照他看来,八国联军来者不善,慈禧八成躲不过这次的危机。
“一方面,东南互保保全了南方九省未受到战乱影响。”
“比如作为淮军小金库的江南制造总局,就被铁良搜出了八十万两存银。”
梁启超:这老贼也是多管闲事,除掉慈禧这么好的机会,就这样被老贼搅合了。
“立即跑去跟慈禧说,洋人嚣张气焰不可长,咱有二十万刀枪不入的义和团,正好可以利用他们驱逐洋人恢复旧制。”
“得知慈禧欲行废立之事,不仅清朝的地方督抚,如直隶总督荣禄、两江总督刘坤一等人上书反对。”
现在戊戌变法已经失败,各朝的统治者已经可以预见清政府的局势将进一步恶化。
“说外国公使发出照会,要求慈禧立即归政于光绪,废大阿哥,并允许洋兵入京。”
当初太后发布维护义和团的诏令时,他就是反对的,认为这太扯了。
“这导致朝廷的诏书无法通过北京的电报局下发,只能先用六百里加急送到河北保定,再经由保定电报局转发给各地。”
“既然你不孝,那就别怪我不仁。”
“一面解散或收编南方的地方武装,一面对湘淮两系的小金库进行大肆搜刮。”
并不是慈禧拿不定是打是和的主意,而是慈禧不敢揪着不放。
“为了让慈禧下定决心,端郡王载漪当时还勾结李连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