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一想到圆明园即将被英法联军洗劫,各朝古人无不感到痛心。

虽说圆明园是大清朝廷建造的,但圆明园里面的珍宝大部分都是他们时代传承下来的。

现在珍宝传到大清朝廷手里,却没有那个能力保护好各朝的珍宝。

以至于他们时代的珍宝被敌人洗劫一空,成为了异域番邦的战利品,被摆放在大英博物馆供人参观。

“面对列强的要求,咸丰还算比较清醒。”

“开战之后,英法联军首先发动进攻,科尔沁亲王派遣骑兵包抄英法联军的侧翼。”

游牧民族凭借强大的骑兵不断侵袭中原地区,对每一个中原王朝造成了莫大的伤害。

“清军在连续的英勇冲锋下,曾一度打得法军步兵几乎要支撑不住,几个阵地竟然让部分勇敢的清军官兵冲入。”

听到直隶提督壮烈殉国,咸丰难得的露出一丝欣慰,终于是找回了一丝颜面。

“趁着联军在通州烧杀抢掠的空挡,科尔沁亲王率军退守八里桥。”

“然而,事实证明,无论是打海战还是打陆战,清军在列强面前都是渣渣。”

1万蒙古骑兵配上2万后援,对战4000英法联军,最后以英法联军大获全胜告终。

“8月21日,科尔沁亲王逃至天津。”

如果恭亲王同意了敌人放人的要求,他投入毕生精力的圆明园何至于落得如此下场。

“但由于同意的太晚,命令下达不及时,英法联军已经洗劫了圆明园。”

“这里离北京只有30里,是北京最后的屏障了。”

“9月22日,咸丰见洋人即将兵临城下,便毫不犹豫的带着老婆孩子逃去了承德避暑山庄。”

“英法联军一面与清政府谈判,一面加紧备战,为攻打北京做准备。”

敌人完全可以凭借武力强行执行条约的内容,合理合法的占据这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苏晨说到咸丰派人去和英法联军谈判时,喝了口水缓了缓,继续往下说。

而且别说是这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就是这40万平方公里的共管区领土最终也会被沙俄侵吞。

结果谈判又陷入争执不下的情况,最终导致谈判破裂。

“清政府从头到尾都是稀里糊涂,从皇帝到大臣无一不是昏聩至极。”

“答案很简单,这些条约都是桂良和花纱纳自作主张签订的,根本没有得到咸丰的同意。”

一想到耗费了他毕生心血的圆明园就这么付之一炬,他无比惋惜痛心的同时,对愚蠢的恭亲王异常气愤。

“英法联军攻陷通州,在拿下通州之前,英法联军与清军在张家湾大战一场。”

“但英国公使得势不饶人,坚持要求把圆明园烧了。”

“在英军焚烧圆明园前,英法联军已经把圆明园内的珍宝搜刮了一空。”

“唯一富有谈判经验的齐英死了,没有谈判经验的桂良和花沙纳就如同咸丰预想的那样,被英法美俄代表拿捏得死死的。”

想要御驾亲征攻打敌人,可结果又撤换大臣和敌人议和。

大臣的愚蠢卖国行为,不仅没有被咸丰治罪,居然还能得到咸丰的认可。

再加上六月份的双方战争,清军可谓是大获全胜,咸丰都飘了。

“回看第二次鸦片战争,完全可以说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翻版。”

“对其所开的条款根本不敢磋商,连一个字都不敢更改。”

“拿下通州后,联军司令部给士兵一天时间抢劫,以此作为对清军逮捕联军代表的报复。”

“大意是说联军代表善能用兵,英夷法夷听起指使,现在被擒,英法联军必定大乱。”

各朝的老百姓对大清朝廷的愚昧深感痛恨,期待着这混乱的一切早点结束。

从主播讲述清朝晚期的历史开始,各朝古人对他口诛笔伐,铺天盖地的弹幕就没有一句好话的。

“清军部署在大沽口两岸的炮台火力全开,将联军舰队打得是狼狈而逃。”

“9月21日,8000英法联军抵达八里桥,其中参战部队约6000人,配有27门主力火炮,清军兵力近3万人。”

也就是说咸丰不声不响的就把大秦六分之一的领土面积划给了沙俄,全程沙俄没有费一兵一卒就白白得了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白纸黑字签订的条约,即便清朝想要赖账,沙俄是绝对不可能同意的。

“条约的内容是在《天津条约》的基础上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割让九龙半岛给英国,并将赔款由400万两增至800万两。”

怎么最后还怂了,要给英法双方各自赔偿100万两白银?

先是派大臣去谈判,谈判完后,又要反悔,要求再谈判。

“但问题在于当时不是1260年的蒙古骑兵纵横天下的时代,而是1860年热兵器成为战争主流的时代,所以这场战役没有悬念。”

这在他看来,完全无法理解,咸丰是怎么敢的,难道就真的不怕大清子民的怒火吗?

要知道他统一天下,整个大秦的领土面积有360万平方公里。

“并派出锡克骑兵以标准的欧洲式枪骑兵冲锋,对蒙古骑兵发动冲击。”

“由于被打的太惨了,清政府在隔年主动进行了洋务运动。”

“咸丰这一次故技重施,英法公使见清政府隐约有赖账的意思,便决定动武。”

“见皇帝生气,桂良脑瓜子转得飞快,马上说这些都是城下之盟,权宜之计罢了,等敌人撤走后咱们就赖帐。”

“当天晚上恭亲王收到圣旨后表示,同意英法的一切要求,并与英法分别签订了《中英北京条约》和《中法北京条约》。”

他没有搞懂咸丰皇帝的操作,不明白一边对敌人强硬,又一边上赶着赔偿100万两银子给敌人是什么操作。

“9月23日,英国公使和法国公使向恭亲王发出照会,要求清政府释放联军代表等人,并在通州签署条约。”

“当时一名法国军官记载了战场情况,炮火枪战像打不倒清兵似的,甚至有时冲到大炮前30米。”

要知道大臣和敌人谈判,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颜面。

“这四个不平等的条约大致可以归纳为八条,总之就是毫不保留的同意了对方一切要求,让对方赚了个盆满钵满。”

“通过这场战争,清政府的愚昧和落后被展现的淋漓尽致。”

“当然,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也不是完全没有收获。”

“几轮冲锋下来,清兵骑兵要么被法军的枪炮打死,要么被法军的刺刀捅死。”

“1858年12月,沙俄首先找上门,要求换约,确认先前允诺的各种利益条款。”

“北岸的1000多清军在直隶提督的指挥下坚守不退,英勇抗击,在打死英法联军62人,打伤349人后,最后全部壮烈殉国。”

咸丰周而复始的谜之操作完全把他看蒙了,他实在是无法理解堂堂一朝皇帝办起事来稀里糊涂的。

“半年后,英法美三国公使组团上门提出换约要求。”

他们身为皇帝,最是清楚草原民族骑兵实力的强大。

结果可倒好,前脚签订条约,后脚就不认账,这完全把一个国家的脸面丢在地上任人践踏。

他们身为老百姓,自然清楚深处大清晚期的老百姓生活有多凄苦。

咸丰皇帝让臣子去和敌人谈判,可结果倒好,臣子像是蠢货一样全盘接受了敌人的条件。

“对于英国公使的主张,法国公使和法军总指挥都表示不赞同。”

“不过他们两人反对的理由截然相反,法国公使认为焚毁圆明园会激怒中国人,继而导致谈判破裂。”

“6月26日和27日,桂良和花纱纳分别与英国代表和法国代表签订了《中英天津条约》和《中法天津条约》。”

“6月13日,东阁大学士桂良和吏部尚书花纱纳首先与沙俄驻华公使签订了《中俄天津条约》。”

刘彻:也难怪清朝连数千人的英法联军都打不过,连臣子和皇帝都如此愚蠢,怎么可能是敌人的对手呢?

大清臣子的愚蠢行为完全惊掉了他的下巴,他就没有见过如此愚蠢和胆大的臣子。

“7月,英法联军173艘军舰17000人抵达天津大沽口。”

“塘沽失守后,科尔沁亲王带着大沽口南岸的清军往天津方向逃跑。”

“经此一难,清朝损失了近1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