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君主集权达到顶峰的标志

“在嘉庆二十三年修订的《嘉庆会典》中,正式出现了办理军机处名目,军机处至此才成为一个名正言顺的中央权力机构。”

“因为对于雍正皇帝来说,创立军机处实在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毕竟先皇就是因为太过勤政,每天勤勤恳恳,才导致积劳成疾而亡的。

他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多尔衮实际上是清朝建立起全国统治的一个真正的缔造者。

“来自全国各级官员的奏章,在送呈皇帝批示之前,都要由内阁学士先行审阅,再把他们的批阅建议和处理意见连同原先的奏请文书一起送交皇帝钦定。”

大清王朝最后的几位帝王,听到主播所说的,一个个羞愧的低下了头。

“因为除非经过皇帝的允许,任何人都无法得知奏事者在奏折中所写的内容。”

有过大臣弹劾奏参和珅的,事情都被父皇压下了。

“雍正四年,为了彻底解决西北地区的叛乱,雍正开始积极谋划征剿准噶尔部。”

他身为皇帝,一下子就敏锐的发现了奏折的妙处,让他不禁大为欢喜。

“一位凌驾君主之上的权臣突然去世,却是年仅十四岁的顺治亲政的意外机会。”

“1911年四月,随着责任内阁的建立,军机处彻底被废除退出历史舞台。”

入选到南书房的这些人,挑的好多都是一些文学水平很高的汉人。

“这样算来,在执政的四千多个日夜中,雍正每天要批阅十件奏折。”

再一个就是他正式掌权后,国库已经变得空虚,急需充实财政收入。

“康熙末年,政务松弛、积弊丛生,在两次废黜太子之后,争夺皇位的斗争也影响了政局的稳定。”

议政王大臣会议是他们大清颇具特色的一种制度,议决的内容除了军国要务外,还有制定法规、处理王公大臣等。

据他所知,最早的奏折是内务府包衣出身的李煦在康熙三十二年上奏的。

“四位辅政大臣上台伊始,便立刻下令废除内阁,将顺治皇帝作出的汉化改革一一废除。”

中间没有任何环节,时间快,而且很保密。

“在这样紧密的联系之中,军机大臣的作用已经不仅仅是起草旨意那样简单。”

他也是一直这么做的,可收效甚微,遇到的阻力太大,但现在雍正设立的军机处给了他启发。

只不过后来鳌拜嚣张跋扈,一个人大肆专权,危害皇权。

哪怕是在父皇临终之际,给他留下遗言切勿杀和珅。

“但二十多年实办政务的历练,也让这位正值盛年的皇帝十分清醒。”

而和珅贪污严重已是人尽皆知,他希望通过抄家和珅的家产来填补国库的空缺。

“即使吃饭和休息的时候,雍正也是不忘处理政事,不敢贪图轻松安逸。”

“到了乾隆初年,皇帝借着修缮宫殿的机会,下令将原先的板屋改建为瓦屋,军机处才有了现在的模样。”

“为了进一步加强手中的皇权,康熙开始尝试从明朝承袭的政治体制中寻求突破。”

“但在得到最高统治者的宠信后,官员们便能够掌握更多的权力。”

“雍正皇帝的勤政,对他的继承者来说却是一种无形的压力。”

“与皇帝的关系越亲近,手中掌握的权力就会越大,这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中是亘古不变的法则。”

“终于,在西北军情刻不容缓之时,能够帮助皇帝总揽军权的军机处,成为雍正制度改革的突破口。”

甚至还越过他奏请父皇来为自己谋取爵位,他对和珅的仇恨早已根深蒂固。

“至于新进者,不仅没有发言权,每次奏对进出宫殿时,还需趋前卷起门帘,因而被戏称为挑帘子军机。”

这些王公大臣会利用父皇即位这样一个契机,加强和突出王公大族的权力。

“手握大权的多尔衮和他所掌握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为满洲八旗成为中原正统立下了汗马功劳。”

一直到了乾隆初年,又重新造了一个军机处的印信,印文改成办理军机事务印记。

而军机大臣在耳提面命记住以后,回到军机处再进行起草、拟写。

这三者既各有分工,又互相掣肘,最后的权力还是集中在父皇手里。

“而雍正也正式宣布,在户部专门设立临时承办军务的办事机构军需房。”

“从雍正十年开始,领班军机大臣都由执掌内阁的大学士担任,各种文件奏章只能由领班军机大臣先行阅览。”

“第二年八月,康熙下令重启内阁,并按照明朝内阁的体制将制度细化完善,使得清朝内阁真正成为国家行政体系中的中枢。”

所以父皇长大了之后,就把鳌拜灭了。

“努尔哈赤从自己的儿子、侄子中挑选了八名和硕贝勒,在每五日一次的集会上,讨论国策、制定军政、奖惩官员,甚至可以罢免皇帝。”

四五.三二.八五.二四四

雍正皇帝当初设立军机处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提高效率,让皇上的意志更容易贯彻。

奏折制度虽然有一些弊端,但优势也非常明显,他很难不动心。

而顺治爷给父皇指派的四个辅政大臣都是为大清出过大力的,也特意让他们四人制约议政王大臣的权力。

“而和珅手中的权力也达到顶峰,在担任内阁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的同时。”

而且和珅曾在他面前展现出极端的傲慢和不敬,完全没有将他放在眼里。

有旨意就是另外还有处理意见,就这样提示大臣还有其他的,具体意见在后边。

“但它也给后来的皇位继承者们带来无穷的烦恼,最先感受到的这种烦恼的是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

“在军机处初设时,这里只有几间比较窄的板屋,附近高大的隆宗门使得这里的光照严重不足,办公条件很差。”

“但鉴于明朝内阁首辅权重的教训,康熙授予大学士的权力极为有限。”

可以说父皇很看重和珅,很信任和珅,也有些离不开和珅,所以才庇护着和珅。

张廷玉:奏折也并非是当今皇上首创的,而是先皇康熙年间才开始有的。

面对外部的威胁,他们只能干着急,却又无能为力改变这一切。

“皇太极仿造明朝的制度建立了内三院和六部,分别掌管起草诏书、发布命令和处理日常政务。”

那时候是多尔衮指挥清军入关,派兵去打农民起义,然后下江南去消灭那些南明政权。

“为防军机处泄密,嘉庆皇帝还特地命都察院派监察御史一人,在内务府值房轮流值班监视。”

和珅:一开始的军机处异常寒酸,说出去都没人敢相信这简陋的地方就是大清的权力中枢。

“南书房原本是康熙皇帝读书的场所,而入职南书房的官员们每日的工作,便是陪伴皇帝讲今论史。”

他们虽说是大清皇帝,但一旦新政触动统治根基,也必然会遭到疯狂的对抗。

军机处刚刚开始设立的时候,只有几间简陋的板屋也就算了,就连衙门的印信都没有。

“根据《雍正起居注》记载,每天清晨五时,雍正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事实上,李煦最初十余年来的密折之中,都是关于雨水、收成、物价等当地的琐事,并无机密性可言。

“在乾清宫广场南侧有一排房子,是在紫禁城之中唯一比军机处更接近大内的场所。”

“1643年八月,皇太极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去世。”

“同时地方与中央之间,除了正常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之外,又形成了一种相互监督制约的关系。”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要比他这个皇帝的权力还要大。

“但在统治者的视野之外,变革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主题。”

有时候议政王大臣会议商讨出来的决议,即便他这个皇帝再不满,也无可奈何。

“经由驿站传递的大多是根据皇帝的命令,不经内阁之手,由军机大臣迅速秘密办理的政务。”

直到雍正十年,根据雍正皇帝的旨意,大学士们进行商议,才确定正式颁发给军机处一颗大印,印文就是办理军机印信。

“而这个简陋的地方,有一个十分特殊的名字,军机处。”

“而在百姓眼中,他们就是大清王朝的宰相。”

苏晨见到不仅仅李世民在询问,其他一些大名鼎鼎的各朝皇帝也在询问。

“从军机处到养心殿步行的距离不足五十米,这样的设置显然是为了方便皇帝,使他能够随时召见军机大臣,传达谕旨、处理政务。”

和珅:皇上朱批的知道了三个字,相对来说重要性差一些,是一个知会上的,表示皇上看过了。

“而对各级官员来说,利用奏折秘密言事更像是一种皇帝赋予的权力。”

“但除了地位与名声之外,他们手中已没有了任何属于自己的权力。”

“1669年,康熙八年五月,在一举铲除专权跋扈的鳌拜集团之后,被迫中断的改革在年仅十五岁的康熙手中得以继续。”

“这种封闭保守的态度,最终将代表皇权专制的军机处推向覆灭的边缘。”

要是他也能在大唐设立军机处类似的朝廷机构,让军机大臣协助他管理大唐,再也不受掣肘的行使皇权,光是想一想就让他兴奋。

“这些大臣们日常的工作场所,虽显简陋,却是清朝官僚行政体系的核心,更代表着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的顶峰。”

“京内外官员,无论官职大小,只要得到皇帝的宠幸和特许,即使是微末之员,甚至寺庙的住持和尚,可以上奏折言事。”

因为那时候天下还没有彻底平定,而顺治爷年纪还小,只有几岁而已,一切都要靠多尔衮。

如此一来,康熙皇帝可以通过奏折制度让一些心腹大臣在地方上监视地方的动向,监视地方上士大夫的活动,监视其他的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