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听袁天罡继续道:
“陛下言,我大唐基业,千秋万载,外可开疆拓土,内可戍国安民,但总有些许原因,导致朝廷内外不能共聚其力,使得举国之力这个词,成为空谈。”
“比如五姓七望,比如道佛宗庙。这些都是阻碍大唐发展,朝廷进步的因素。”
袁天罡神色复杂的看了一眼正襟危坐的李昊,感叹道:
“因此,陛下之前对五姓七家动手,收拢了民间的权力。但大唐幅员辽阔,除去五姓七家,还有佛道两宗,牢牢把持着民心民意。”
“道长,请恕老臣冒犯。佛家和道家一向是民间之本,陛下如此做法,岂不令天下人寒心吗?”
这时候之前说话那名京官插嘴,问出了其他人的问题。
袁天罡笑道:
“寒心?何来之事?陛下上次大搞文字狱,实际上不也没有影响到真正的读书人吗?反而因为提倡科举,使得有才之士真正能发挥能力,建功立业。”
虽然他没有明言,但大家都清楚,他说的是李白。
京官皱了皱眉,似乎正在想两件事情之间的关联。
而房玄龄忍不住开口道:
“道长,上次与这次可不能一概而论,要知道,天下读书人虽多,但有功名身者,一乡也出不了多少。然而信封佛家和道家的,却是数不胜数。两者影响力岂能比较?”
袁天罡摇头不答,只是继续道:
“自然如此,老道可否问诸相公一句?”
房玄龄轻抚胡须,伸手示意道,“道长请。”
“敢问诸相公,这天下间,僧人有几何?道士有几何?”
“这...或许得问户部尚书戴大人。”
房玄龄话音刚落,戴胄就走了出来,拱手作揖后道:
“我大唐方立,还没来得及做清查,不过按照本官经验,道观与寺庙者,一乡应有一座。而每座道观与寺庙,因规模不一,容纳的僧人和道士也不一,但可肯定的,都在二十数以上。”
袁天罡笑笑道:
“戴大人所言非虚,按照这个数字推算,我大唐幅员何止万里,僧侣和道士的数量,也远超万人之数。”
戴胄掐指计算了一下,半晌后点头:
“不错,道长算的很准。可是不知,这与陛下要打压道家与佛门又有何关系?”
“大胆!”
李昊在一旁看得无语,见戴胄说话毫不客气,便直接打断,毫不掩饰语气里的不悦:
“朕何时说过,要打压道家与佛门?”
此言一出,大殿内又安静下来,都惊讶的看着这个坐在龙椅上的年轻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