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会议结束时,景老看着窗外璀璨的夜景,在笔记本上写下:文化传承不是短跑,而是一场需要耐力的马拉松。
三个月后的清晨,河洛非遗建筑群的青石板路上洒满细碎的阳光。
首批“全国非遗活化创新示范基地”考察团的大巴缓缓驶入,车门打开,各地文旅局长、专家学者们鱼贯而出。
在刺绣坊,考察团成员们屏住呼吸,看着绣娘手持细如发丝的银针,在绸缎上穿梭。
“这是‘铺、齐、密、匀’的平针绣法。”温婉轻声讲解,“每平方厘米的布料上,要绣出1200余针,才能呈现出细腻的质感。”
一位局长忍不住凑近,却见绣娘突然停下,将刚绣好的部分拆了重来:“针脚歪了半毫米,必须返工。”
在木雕馆,83岁的老匠人陈德顺正手把手教徒弟“三雕一琢”技艺。
他布满老茧的手握着刻刀,在木料上翻飞,木屑如雪花般飘落。
“这是宋代的缠枝纹,”老人浑浊的眼睛突然发亮,“每根线条都要一气呵成,就像书法里的笔意连贯。”
考察团中有人举起手机拍摄,却被老人严肃制止:“先别看镜头,用心看木头说话。”
最震撼的是数字化展厅。
大屏幕上,三维动画生动展示着从周代到民国的婚服演变,观众只需轻点触摸屏,就能360度旋转查看每件服饰的工艺细节。
“我们与华清大学数字艺术系合作开发了非遗数据库,”温婉介绍道,“现在已经收录了387项传统技艺的高清教学视频,连失传已久的明代‘缉线绣’技法,都通过老艺人的口述还原了操作流程。”
考察结束时,夕阳给建筑群的飞檐镀上一层金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