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九章 可做不了主

高兴瞥了一眼,打趣道:“宝友,你是从清代的乞丐窝里挖出来的宝贝吗?”

他指的是那些瓷碗上厚厚的污垢,原本洁白的瓷底已被土壤侵蚀成淡黄,看起来就像讨饭用的碗。碗底中央画着一只简单的青花小兔,是唯一的亮点。

其他装饰图案简单,碗的表面还有几处凹陷的黑斑,专业术语叫做“缩釉”。

底部没有任何标识或落款,这一切都指向一个词——民窑。

“哈哈,都是些早年在乡间淘来的旧物。”宝友笑着解释。

“原来也是同行,失敬失敬。”高兴点头致意。

“这是明末清初的民窑青花碗,品相确实不太好。”高兴直言不讳。

“已经尽力了,没有裂痕就很不错了。”宝友有些尴尬地回应。

“如果你收藏的是清代瓷器,那就拿有款识的来看看。”高兴建议道:“有款识的瓷器更值钱。”

当瓷器制作者连款都不愿落时,其品质可想而知。宝友听后,便开始翻找起来。

“这个如何?”他拿出一只绘有双龙戏珠图样的青花碗,两条青龙在祥云中追逐着火焰珠,尽管图案略显粗糙,但因为有款识,还是引起了高兴的兴趣。

高兴接过碗,翻转过来查看底部。只见正中刻着两条鱼,头部相对,尾巴分开,形成一个“A”字形。

这是典型的民窑花押款,特别是康熙年间景德镇民窑的标志,比普通民窑的品质要好一些。

“这碗虽然不是什么珍稀之物,但在民窑中还算可以。如果保存得当,市价大约在一两千元左右。”高兴评价道。

周围的人听到这里,有的感叹:“这要是二十年前,在乡下收这样的碗可能十个铜板就能买一个。”也有人附和:“我家里就有康熙时期的民窑瓷器呢。”

尽管如此,对于宝友而言,每一件藏品都承载着他的心血与故事。

在拍卖会上见到这样的宝贝,还不如直接摆个地摊卖呢。

观众们都在喊着:“来点高档货色吧!”

尽管大家对普通民窑的作品兴趣不大,但高兴却觉得,这种价格亲民的老瓷器放在《华玉之门》的橱窗里,倒也别有一番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