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红烛念心明

剑念平安 冬瓜汤咯 1637 字 10个月前

“确实如此,确实如此,说起那会还真是要拘一把辛酸泪了,也是苦了几个跟着我的学生了。”

“齐先生当时也已经拜在老先生门下了吗?”

“是啊,当时的我就只是那个名不见经传的穷秀才,有一次与学塾的夫子为了‘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吵了起来,吵来吵去也是没个结果,谁也不让着谁,到最后就气鼓鼓地回家了。没成想倒是有个蒙学后要进入学贯阶段的少年,约莫着比你现在的年纪要小点,偷跟着随我到家,嚷着要与我拜师,那人便是你的齐先生。”

原来齐先生也有这般随心随性的行为,相较于以往的稳重儒雅,齐先生的形象在少年郎心目中更加完整了几分。

谈到以往,老秀才便打开了话匣子,“那段日子可真算得上吃了上顿没下顿,温饱都是个问题,哪有精力做学问,好在有他们大师兄的家族定期零用做支持,再加上师兄弟几个也都是苦中作乐的人,日子也能咂摸出点滋味。”

聊过过去陈平安听得津津有味,肩膀上的陈吉祥更是痴迷,谁人不愿意听一位圣人的成名过往。而一旁的崔东山则是一反常态地低头不语,看不清表情。

“后来啊,我写的书开始有人看了,书上的观点也渐渐被人开始讨论,名气上去了,日子自然也就好过些了。直到后来被推举代表儒家参加了儒释道三教辩论,并且有了点成绩,这才有了先前的地位。”

说到这,老人唏嘘不已,回首往昔,跌宕起伏的人生却也只在百年之间,如今自己所创立的学说都不被世间认可,那些书籍,恐怕也是不再允许售卖了吧。

陈平安仿佛是猜到了老人心中所想,静待老人从惆怅思绪中返回。

“不以盛世说丰年,但凭肉眼观人间。现在想来,也未必全然是件坏事吧。”老秀才喃喃自语道。

陈平安听不清老人的嘟囔言语,崔东山却是听的一清二楚,他猛然抬起头望向老人,眼中流露希冀的神采。

老秀才冲着崔东山笑了笑,他转头朝向陈平安,“可曾有令你自己印象深刻的书籍?”

陈平安一愣,随即不好意思地摇了摇头,“文圣老先生,其实…其实我连字都认不太全呢,更别说看书了。”说着说着,少年郎有些脸红,与一位儒家圣人说及自己连字都认不全,属实有些贻笑大方了。

“不打紧不打紧,蒙学识字非是赛跑,重点是没了先生督促,自己能否坚持,若是有心,便无需拘泥于那几本蒙学书籍。”

“老先生是说只要有心,哪怕起步较晚,也可做到齐先生所说的,学、思、习、行。”

老秀才对如此聪慧的陈平安是怎么看怎么顺眼,他抚须开口道,“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