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他们念书的开销才是大头,买书、买笔墨纸砚,每个月要匀出8两银子来,还是在很节省的条件下。若是像当初她供养幼弟念书那会,他一个人光是买书买笔墨纸砚就花去了10两银子。
请了3个先生,他们还是城里有些资历的老先生了,把他们请来乡下农村教书,花费可不算少。他们的月钱是每月是10两银子。
若是万一有个头疼脑热的请个大夫,还不知得花上多少银子。这边花去一点银子,那边花去一点银子。陆清婉饶是手上刚赚了一万两银子的巨款,也深深觉得不够花。这些孩子又不是只养一时,男的要养到16岁能独立成户,女孩子也得养到15岁能养活自己为止。
因此陆清婉是愿意无子的人家收养孩子的,过了半月也有几户人家过来把年纪小还不懂得认人的男孩收养走了。这些人家家境条件还算尚可,供得起孩子念书识字。
一些大一点的孩子,却是无人问津了。他们虎头虎脑地看着小弟弟被人抱走,心底也明白是怎么回事,羡慕得不得了。但也有坚决不肯被领养的。在他们看来,陆园有生死至交的玩伴,也有和蔼的爷爷奶奶,也不缺吃穿,还能保证以后能读书识字,与其跟着素不相识的人回去给他们做儿子,还不如留在陆园好好努力,出人头地。
这些是年纪比较大的,拎得清的。在以前的家里,亲生爹娘都尚且供不起他念书,还能指望过继后的爹娘送他们念书?
这样一阵收养风波过后,陆园立马就冒出了几个自愿想要改陆姓的孩子,入陆氏的族谱。
陆清婉有些哭笑不得,也没说愿意不愿意。他们陆氏以前还是繁茂的一个大族,族内杰出的才俊良多。经历了一场灭门之灾后,到了如今已经凋零得不像话,几乎要灭门绝种了。
如此情况之下,她自然是愿意为陆氏延续血脉的。不过即便是登记了族谱也只是记成旁系支脉的。经过了好长一段时间地观察,才最后选中了几个性情温良,忠厚的孩子。这般下来原本只剩姐弟二人的陆家,便多了好几个同族的宗亲。这种力量是庞大的,让孤零零漂泊流浪的人忽然有了安定感,归属感。从成为了陆家的人之后,那几个孩子更刻苦念书了。
他们大多是12岁上下,已经能分辨些事理的大孩子了。程华便是一个,现在他已经改陆姓,叫陆华了。
这种安定感,归属感的作用是相互的,宗族的没落让陆清婉和陆清石一直觉得自己是无根之人,看着陆氏又以这样一种独辟蹊径的方式壮大了,他们也增加了一点信心。
除了陆华之外,还有陆云、陆憾、陆羽、陆霖四个男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