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8卖粮

那些压根不缺钱的大户人家,还来跟他们抢这些低价粮,一口气便买走了上百石的粮食,这轮到后边同样辛苦排队买粮食的人,粮食就没了。这怎么不让人咬牙切齿。再多来几个这样的人,怕是没用多久,铺子的粮食都被掏空了。

有些粮铺就是这样,才卖了几天的粮食,仓库的存粮就见底了。

虽然下了这个限制,让人每次可以买的粮食少了,但多排几次也总能买到粮食。总不至于铺子的粮食早早就被有钱的人家买光了。

有钱买粮食吃的大户人家当然不必担心粮价飞涨,但对他们穷人家来说,没钱买粮食,那就是饿死的份儿。囊中羞涩,一贫如洗,哪一处不要精打细算的?

食记。陆清婉算了一下,她花了四万两买了粗粮,包括大豆、紫米、高粱、燕麦、荞麦、麦麸等谷物类;黄豆、赤豆等豆类;红薯、山药等块茎类,这些粮食价钱贱得很,都不到200文便可以得到一石。

花了两万两买大米。产量多,但不太好吃的粗米,也是200文一石,只有精米才是300文一石,后边涨成了500文收精米。但是食记主要收糙粮、粗粮,而葛记收多了精粮,陆清婉虽然前前后后一共花了六万两银子收粮,但按量来算,比葛老爷花了十万两收精粮,收到的还要多。

然而这么多的粮食,也扛不住一天卖掉几千斤粮食的需求。尤其是她看见这些辛辛苦苦收来的粮食,落入了有钱人家之中,穷人压根就没有多少机会买到粮食,陆清婉便不满了起来。

立规矩是必要的,限制也是必要的。

这些粮食若是按照每日限制供应300石,卖到后年都绰绰有余。有那么多粮食,还掐得那么紧,全因为陆清婉还得谨慎地对待往后的日子。粮食卖得先前紧,后头松,这样才好。万一哪天大街上全是饿死的人,她总不能眼睁睁地看人饿死,而拿不出粮食。

所以,陆清婉宁愿一开始就把粮食管得严一些,多存点,也不愿意把粮食卖光了,遇上饥荒、粮价飙升一点办法都没有。

另一头,葛老爷觉得葛家今年约莫是撞上好运了。

儿子光宗耀祖,生意兴隆红火,还在恰好在遭遇了蝗灾前准备好了米粮。周边的几个州县的庄稼,全都遭了殃,颗粒无收。葛老爷作为一个经历了大风大浪走过来的商人,甚至已经嗅到了赚钱的机遇。

他一拍脑袋,忽然想起那天陆家闺女信誓旦旦地向他保证,徐州必定会有蝗灾,拉他一块买粮食做生意。他看在儿子的份上,特意帮衬着这姑娘,结果反倒是被她提拉了一把,跟着一块赚钱了。

葛老爷深觉,这会又欠了他们夫妻一份人情。真是越想还人情债,越是欠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