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您来了。”一位老者颤巍巍地走到诸葛志面前,”
“老人家,这是我应该做的。”诸葛志扶着老者,语气温和,“宛城的繁荣,离不开每一位百姓的努力。”
告别了老者,诸葛志来到城外的军营。
与城内的热闹景象不同,军营中弥漫着肃杀之气。
士兵们正在操练,刀枪碰撞发出铿锵的声响,队列整齐划一,步伐坚定有力。
诸葛志登上点将台,目光如炬,扫视着台下的士兵。
“将士们!”他的声音洪亮而有力,“宛城之战,我们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曹操不会善罢甘休,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加强训练,提高战斗力,随时准备应对新的挑战!”
士兵们齐声高呼:“保卫宛城!保卫家园!”声音震天动地,响彻云霄。
诸葛志满意地点了点头
夜深人静,诸葛志书房的灯火依然通明。
他伏案工作,仔细研究着地图,思考着未来的战略部署。
窗外传来更夫的梆子声,提醒着时间的流逝。
突然,一阵轻微的脚步声传来,诸葛志抬起头,只见一位侍卫站在门口。
“大人,”侍卫低声道,“蔡小姐求见。”
诸葛志微微一愣,随即说道:“让她进来。”
蔡文姬身着素雅的衣裙,缓步走进书房,清丽的面容上带着一丝疲惫,却掩不住眼中的坚毅。
她手中捧着一摞厚厚的竹简,那是她父亲蔡邕的遗作,记录着一代鸿儒的学识与思想。
战火无情,不仅摧毁了家园,也带走了她的父亲,这让她一度陷入悲痛之中,难以自拔。
但宛城重建,百姓重拾笑容,也让她渐渐走出阴霾,开始整理父亲的文集,用另一种方式延续着他的生命。
“诸葛大人。”蔡文姬向诸葛志微微施礼,声音轻柔却带着一丝坚定,“这是父亲的遗作,我想整理出来,让更多人看到他的学问。”
诸葛志放下手中的笔,目光温和地看向蔡文姬。
他敬佩这位才女的坚韧,也理解她心中的悲痛。
他走到蔡文姬面前,接过她手中的竹简,感受着竹简的粗糙质感,仿佛能触摸到蔡邕的灵魂。
“蔡小姐,你做得很好。”诸葛志的声音带着鼓励,“蔡邕先生的学问,是这世间宝贵的财富,应当让它流传下去。”
蔡文姬抬起头,她看着诸葛志,发现他的目光中充满了智慧和力量,仿佛能洞悉一切。
这让她不由自主地感到安心,也升起一股重新创作的渴望。
“大人,我……我想重新写诗。”蔡文姬的声音有些犹豫,但更多的是期待,“我想将我所看到的,所感受到的,都写下来。”
“很好!”诸葛志将你的思考,你的感悟,都融入诗歌之中,这不仅是对历史的记录,也是对未来的启迪。
”
蔡文姬深受鼓舞,她接过诸葛志递来的笔墨,在桌案上铺开素白的绢帛。
她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脑海中浮现出战争的残酷景象,也浮现出宛城重建后的勃勃生机。
她的笔尖在绢帛上缓缓移动,时而如行云流水,时而如疾风骤雨,一首充满哲思的诗歌在笔下诞生。
“烽火连天,生灵涂炭,白骨成堆,哀鸿遍野。幸得明主,重建家园,百姓安居,重燃希望。愿得天下,止戈为武,化干戈为玉帛,天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