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6章 你懂了吗?

“诸葛亮统领着蜀汉北伐军在五丈原屯田的时候,便已经预感到了自己的大限将至,于是他提前写了几封遗书,当写到最后一封给自己远在东吴的兄弟诸葛瑾的时候,提到了自己的儿子,在生命的最后头头,他对自己的儿子做出了如下评语: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意思就是说,这孩子确实天资卓绝,可惜太过早成老练,以后不堪重用。

潜台词就是,这样的人,就算是我儿子,也能别用就别用了。

但对于这封遗书,谁也不以为然。

甚至诸葛亮病逝前,为了儿子的未来,他还写下了著名的《诫子书》,以尽到身为人父的最后一份责任。”

说到这里,吴浩再次转头望向了吴承龙,“这个《诫子书》,你不会不记得吧?”

“我记得其中的一段”,吴承龙不敢怠慢,赶紧道。

“唔,背来听听”,吴浩闭起了眼睛,微微一笑道。

吴承龙赶紧应了一声,“是,我记的那一段是,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yin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不错不错,好记性,居然还记得这一段”,吴浩抚掌大笑,第一次夸赞了吴承龙一句,也让吴承龙莫名地受宠若惊,不觉地挺起了腰杆来,眼里也有了光,仿佛吴浩这一句话,给了他莫大的荣耀与自信。

这一幕,也让何巨洋轻吐出口长气去,他知道,这个极速熬鹰战术,怕是成了!

“没错,为了他的儿子,他苦口婆心,但这一段对儿子的训诫,我觉得最核心的就是,‘年与时驰,意与日去’这几个字,因为,我猜诸葛先生是想说,到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千万别太过少年老成,或者别中年幼稚,意随岁月增,步步积累,方能大器晚成。否则,拔苗助长,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最后都会完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