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别的。
因为这里是陈东海起家的地方。
谢昭出生那年,也就是意外被人换成陈东海儿子的那一年,是陈家最穷的时候。
64年,还是集体承包制,老陈家被排挤,分到最苦最累的活,家里又只有陈东海一个儿子,常常工分挣不够。
长年累月饿肚子早就是常态。
那年年尾,谢昭出生,下大雪。
陈东海爹妈上山砍柴过冬,从山上摔下来,一场重病耗费家里全部积蓄,倒欠生产队十几元外债和工分。
家里问队里借了半年的粮食,实在是被逼得没法儿,陈东海一瞧爹妈躺床,儿子刚出生嗷嗷待哺,媳妇儿饿得没有半口奶。
他顶着投机倒把的风险,开始做小生意。
一开始是偷偷卖鸡蛋。
后来又是卖鞋底,再后来,机缘巧合被人提拔到制衣厂,干推销员的工作。
几年过去,他受不了这个气,一怒之下辞职,借钱,开始在向阳镇搞起小型服装加工厂。
他凭借自己之前积累的人脉和资源。
送钱打通了向阳镇的关系,弄到了集体企业的挂牌。
一步步将生意做起来,直到那年展销会,一飞冲天,将东海服饰这个品牌远销江城各地。
他可是在向阳镇呆了足足八年。
谢昭也在这里成长到八岁。
骑着自行车,穿过南街,一路朝着北街左拐,到第三个胡同口子时,谢昭停了下来。
这里和记忆中没什么太大差别。
一排木头房子,挤挤挨挨在一起,地面是青石板铺的,家家户户的门头都很窄,有的还要下楼梯才能进去。
最里头是陈东海以前的家,不过后来挣了钱,就搬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