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藏器,待时而动_第1775章 四合院
京都四合院是名符其实的院,宽敞开阔,阳光充足,视野广大。
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合”即四面房屋合围一起,形成“口”字形的结构。
经过数百年营建,京都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内部装修,形成特有的京味风格,但凡正规四合院,一般坐落在东西方向的胡同,以便本身坐北朝南,成为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
此外,京都合院与各地合院,存在许多不同:京都地区的四合院,以中轴为对称,大门开在正南方向的东南方向,大门不与正房相对,也就是说大门开在院之东南。
这是根据八卦的方位,正房坐北为坎宅,如做坎宅,必须开巽门,“巽”者是东南方向,在东南方向开门财源不竭,金钱流畅,所以要做“坎宅巽门”为好。
这是根据风水学说决定的,只有京都地区才这样做,其他地区则并非如此。
此外,四合院中间的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莳花置石,种植海棠树,列石榴盆景,以大缸养金鱼,寓意吉利,好比一座露天起居室,把天地拉近人心,因此为人们钟情。
自明代正式建都京都,大规模建设都城时期,四合院便与京都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元末熊梦祥著作《析津志》中记载:“大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大街二十四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街通。”
这里所谓“街通”,即今日所称胡同、弄堂,胡同与胡同之间,是供臣民建造住宅的地皮。
当时,元世祖忽必烈“诏旧城居民之过京城老,以赀高(有钱人)及居职(在朝廷供职)者为先,乃定制以地八亩为一分,分给迁京之官贾营建住。
明王朝建立后,社会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明都城从南京迁到京都,从各地迁进数以万计的富户,推动了京都经济的发展,且明代的制砖技术发达,促进了住宅建设的发展。
这个时期出现的《鲁班经》、《三才图会》等书,说明宅第建设非常活跃,而且有理论进行指导,故为维持封建秩序,明代对居住建筑从制度、规模、色彩各方面,作了严格规定,《三才图会》、《鲁班经》就是最好的证据。
清代定都京都后,大量吸收汉文化,完全承袭了明代的建筑风格,四合院也予以了继承。
清王朝早期,实行旗民分城居住制,令内城汉人全部迁到外城,只留旗人居住,进而促进了外城发展,使内城宅第得到了充实。
其最有代表性的居住建筑,是宫室式第宅,也就是官僚地主居住的大中型四合院,进而发展到了顶峰,直到后来百年国难,才渐渐走了下坡路。
清代是京都四合院发展的巅峰时期。自清代后期起,历代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京都四合院的发展也逐步开始走下坡路。
不仅如此,京都四合院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传统文化的载体。
故而,京都四合院天下闻名,旧时的京都,除了紫禁城、皇家苑囿、寺观庙坛及王府衙署外,大量的建筑,便是数不清的四合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