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藏器,待时而动_第1591章 秦宇来意
关于黄花梨的历史资料,可谓是相当的丰富,其中比较出名的,是郑和下西洋的典故:
大约六百年前,郑和下西洋时,在东南亚一带砍伐木材,当时是为了压船使用,回到苏州后,一些当地的工匠,看到此木惊叹不已,于是经过协商,工匠把压船的木材做成家具,进献给当时的皇帝明宣宗朱瞻基。
由于此木的花纹好看,抛光后玻璃体看着使人眩晕,朱瞻基觉得神奇,当即下旨寻找此木,后经寻找,在琼省和暹罗发现此木,由于当年暹罗是附属国,明宣宗下令加献黄花梨。
犹豫暹罗纬度和琼省相同,所以暹罗北部的黄花梨,和琼省东部的黄花梨,近乎相差无几,统称为黄花梨。
值得一提的是,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木部第三十五卷“榈木拾遗”一条中提出:“(榈木)[时珍曰]木性坚,紫红色。亦有花纹者,谓之花榈木,可作器皿、扇骨诸物。俗作花梨,误矣。”
李时珍认为,有花纹的榈木,谓之花榈木,因此众口广传的“花梨”,其实是说法误传,从另一个方面,证实了当时误传的“花梨”之名,已成为明代对于黄花梨,约定俗成的固定称谓。
黄花梨的名贵之处,在于其成材缓慢,木质坚实,花纹漂亮,与紫檀木、鸡翅木、铁力木,并称古代四大名木。
而黄花梨最大的特征,就是花纹上面的鬼脸,这种鬼脸的形成,并非因为灵异事件,而是树木生长过程中,由于生长期长,生长环境恶劣,而且枝节较多,树木纹理扭曲,交错无规律,故有鬼脸、鬼眼等图纹,也是它的名贵指出。
总地来说,黄花梨的价值,绝对不在紫檀之下,如果遇到其中极品,甚至要略高于紫檀,可见名贵。
林熙介绍完以后,再拿起串珠观摩,也不知看出了什么,忽然眼前大亮,惊呼道:“宇哥,你这个手串,是出了格的材质吧······”
秦宇终于坐不住了,露出惊讶之色:“这你都能看出来?你眼力真够可以啊······”
然而秦宇不知道,林熙对木材方面,看似不甚了解,却是有家学渊源在的,不说他姐夫赵国栋,就是不待见他的爷爷,在十里八乡,堪称有名的木匠,从小耳晕目染,自然听过不少。
却在这时候,阿尔祖露出疑惑,请教道:“你们说的出格,是什么意思?说得也是这种木材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