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藏器,待时而动_第1498章 报国寺

天眼宝鉴 管甚 1816 字 2个月前

······

说到京都的古玩市场,行内人都知道三个地方,一是潘家园,二是琉璃厂,三是报国寺。

论历史悠久,当属始建于辽代,明末清初便有书市的报国寺;而琉璃厂形成文化街,则是在清朝初年;潘家园最晚,近些年才发展起来,不过要说规模,还是以潘家园为最。

三家名号,三个市场,各有各的氛围特色,各有各的独道精妙,难分伯仲。

此时林熙要去的,不是潘家园,也不是琉璃厂,而是历史最悠久的报国寺。

报国寺始建于辽代,那时规模还很小,有寺无额,世称小报国寺,至明初塌毁,成化二年重修,改名慈仁寺,俗称报国寺。

原因为何?明朝成化年间,因国舅爷——周太后的弟弟周吉祥,看破红尘矢志出家当和尚,由皇家拨内帑钱粮,在小报国寺的旧基上,扩建为“慈仁寺”,由周吉祥当了住持,报国寺由此而来。

扩建后的慈仁寺,规模宏大,有七层殿房,错落有致,后院建有“毗卢阁”,阁高三十六级,周围长廊,可登临远眺,“望卢沟桥行骑,历历可数”,京师之景尽收眼底。

毗卢阁中,藏有窑变观音一尊,为镇寺之宝——毗卢阁窑变观音,及寺内金代所栽的两株双龙奇松,被称为寺内“三绝”,甚至在明末出版的《帝京景物略》中,收入了名士、诗人吟唱报国寺“三绝”的诗词达四十多首。

康熙十八年,京师大地震,报国寺大部建筑坍塌,并于清乾隆十九年得以重修,改名“大报国慈仁寺”,但随着琉璃厂的兴起,报国寺书市渐而衰落,早不富最初之名。

或许有人要问,堂堂的千年古刹,皇家寺庙殿宇,怎么会成为书市呢?

这得从明末清初说起,那个时候的报国寺,曾是京都最著名的书市,比琉璃厂还早许多年,成为当时文人墨客的雅游之地,留下了许多传奇佳话。

后来清朝定都,实行满汉分城而治,南城为汉族及其他各民族官员、文人和科考举子的聚居地,会馆、试馆云则集宣南一带,原在内城灯市口城隍庙的书市,因此迁到了报国寺,因此古人描述:殿前廊下,书摊相连;寺周街巷,书铺林立。

因报国寺环境幽雅,寺内设有客房,不少文人墨客经常留宿寺内,曾为《聊斋志异》作序的“山左大诗人”高衍,在京任吏部侍郎时,就常常寓居在报国寺,他的《登毗卢阁》,成为书写京师的名句。

还有清初著名诗人王士祯、孔尚任等,也是报国寺书市的常客,尤其是孔尚任,有《庙寻王士祯》一诗,含有一段传说,诗云:“弹铗归来抱膝吟,侯门今似海门深。御车扫径皆多事,只向慈仁庙里寻”。

诗的意思是讲,自从王士祯入值宫中南书房,身居要职,想见一面不容易,但他仍有逛报国寺书市的习惯,要想见他就去报国寺。

由此可见,报国寺的印象之大。

加之,报国寺原有传统花市,每月逢五之日的庙会,游人如潮,文人雅士们纷至沓来,自然是盛况空前,堪比如今的潘家园。

而今的千年古刹报国寺,位于广安门内大街,秉承数百年之文脉,主要经营书籍、邮票、钱币,重新欣欣向荣,倒也所得上庆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