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山峰顶平壁峭,山上和山坡处树木成林,郁郁葱葱,山脚临河处座落着几间屋宇草舍,掩映在丛树荫下,河滩上有两位高士边闲聊边观赏风景。
而在溪水夹岸,就是这幅画的下段,也是这幅画的主题,夹岸坡陀叠起,崎岖不平,有的坡陀伸展至水上,坡陀上长有几棵高大的松树和其他杂树。
古松萧疏错落,与坡陀上的平台相参,临溪处筑有一小亭,有高士策杖优游,间吟望远悠闲自在,展现出一派隐逸文人的诗画境界。
除此之外,在画卷右上角还有提拔:“雨馀春树绿阴成,最爱西山向晚明,应有人家在山足,隔溪遥见白烟生,余为濑石写此图,数日复来使补一诗,时濑石将北上,舟中读之,得无尚有天平、灵岩之忆乎。”
最后这幅画的落款,竟然是与唐伯虎齐名的文徵明,若以来衡量这幅画,的确刷开“画状元”好几条街,绝对是价值连城的宝贝。
文徵明是谁?
他是中国绘画史上,与沈周、唐伯虎和仇英齐名的“明四家”,也叫做五门四家,又在诗文上与朱云明,唐伯虎和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江南四大才子。还被人称之为四绝全才,书画造诣还在唐伯虎之上,而这幅《雨余春树图》,就是他早年画作中的佼佼者。
林熙听舒老说过,这幅画被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馆,所以记忆深刻,可当他看见这幅画后,却突然反应过来。
不说台北的故宫博物馆是否真有这幅画,只怕有也是假的,因为他用天眼异能看过,这幅画绝对是真品无疑,也就证明台北那副是假的。
而关于文徵明,还有个新奇的典故:传说宁王朱宸濠,因仰慕文徵明的贤德,想聘请他做幕僚,可他却托病不去,宁王疑心不相信他,就叫人前去试探,如果真是病了,就让他好好养病,如果是故意托病,那就秋后算总账。
可该要怎么试探,却成了大麻烦,总不能见了面直接问吧?就算问了,人家也肯定不会说啊!
于是宁王想了个办法,听说文徵明是四绝全才,书法造诣很是不凡,便叫他临写十本《千字文》,且每本字迹必须完全相同。
这显然是在故意为难,怎么可能自己完全相同?
但宁王却知道,文徵明有个绝活,可以将十张纸叠起来,在上面挥洒书法,笔道劲力能穿透所有纸张,直透最底下的书案,并且每张字迹清晰,如同新写的一般,堪称是入木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