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这部书,我看读者在关于张华的小姨张兰这个人物角色时留下的评论还是颇多的。
今天这篇番外我就谈谈我当初设计这个人物角色的起因和初衷。
实事求是的说,在构思张兰这个角色时,我的初始定位其实很简单:
让她成为搅动张华后方家庭的“变量”,甚至一度想将她塑造成阶段性的反派角色。
她的存在本应是为了制造最为直接的家庭矛盾。
就是给张华后方的家庭添乱的。
比如因观念冲突引发的争吵、因行事方式不同带来的误会,用这些具体的“乱子”为故事增加情节张力。
让张华的生活不仅有职场的博弈,也有家庭的琐碎牵绊。
但随着故事线的推进,我发现这个角色的意义远不止“制造矛盾”这么简单,最初的设计初衷也随之发生了根本转变。
促使我改变想法的核心,正是张华的出身与“阶层固化”这一现实命题的深度绑定。
而张兰,恰恰是折射这一命题的最佳镜像。
谈及张华与高倩的结合,很多读者看到了高倩的坚持与温云霞的“开明”,但剥开表层看本质,这桩婚姻从一开始就绕不开阶层的考量。
高倩的家庭并非普通人家,她在省电视台已是崭露头角的记者,这样的家境与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对“女婿”的评判标准必然带着现实的滤镜。
高倩的义无反顾是感情里的亮色,但这份亮色能否照进现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张华是否能打破他们对“乡镇干部”的固有认知。
试想,若张华只是一个普通的乡镇乡长,没有全省知名的实绩,没有年轻有闯劲的潜力,更没有李景运父亲李延海的青睐;
若他背后没有时任省纪委副书记谢志斌的支持,身边没有已是县委书记、曾为省长秘书的孙福强的称兄道弟。
温云霞真的会轻易松口?
高长山也会“没有原则”地纵容女儿?
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白马王子与灰姑娘”终究是童话,现实里的婚姻从来绕不开“门当户对”的隐性逻辑。
这种逻辑不是某个人的固执,而是阶层长期固化后形成的集体认知惯性。
而张兰这个角色,正是这种“认知惯性”的具象化体现。
我当初让她为家庭“惹乱子”的想法,到此处,我不得不收住了。
若是还坚持她为张华的小家惹乱子,那就会破坏张华在高长山、温云霞心目中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