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5章 尽行剿灭不留余孽

屋内笑声一止。

“吱呀”的一声响起。

魏征面无表情的冲着小吏伸出手。

“拿来。”

烦死了!

……

【此时,扎那噶尔布出兵击杀自己的叔叔噶勒藏多尔济,尼玛计划干掉扎那噶尔布,又计划联盟阿睦尔撒纳。】

【阿睦尔撒纳听闻此事,出兵攻打扎那噶尔布。】

【叛军各派势力互不相让,互相战杀。】

【兆惠趁机派富德率兵攻击清军最主要的敌人——阿睦尔撒纳。】

【由于之前内乱的消耗,此时的阿睦尔撒纳根本不敢接战,他望风而逃,再次逃入哈萨克。】

【五月三十日,富德率清军攻入哈萨克,阿睦尔撒纳继续向西远遁,而跟随阿睦尔撒纳叛乱的巴雅尔率所部逃入塔尔巴哈台山。】

【清军搜山检海,绕山三周,追击十余日。】

【左部哈萨克首领阿布赉派兵袭击清军,侍卫奇彻布中鸟枪阵亡。】

【富德大怒,向哈萨克军队发起猛攻,在随后的数次战斗中,斩杀哈萨克士兵近千人。】

【哈萨克兵举“玛尼纛”请求和谈,声言他们原不知是“大国之兵”到来,所以抵抗,现已知情,请求停战。】

【随后,清军继续追击巴雅尔,于六月初三将其生擒。】

……

大宋·太宗时期

赵匡义看着搜山检海四字眼皮子直跳。

“真不愧是金人后代啊……”

他忍不住讥讽着。

“抓人都不住,还搜什么山,检哪门子海。”

赵恒都听懵了。

这是骂清军废物?还是骂宋朝官家跑的快?

他怎么突然分不清好赖话了呢?

……

大元·世祖时期

忽必烈认为搜山检海绝对是正确的。

这种行为可以有效围困对方主将。

只要不是那种点满脚滑技能的皇帝,有一个算一个都能抓住。

“明朝皇帝还是思想太僵化了。”

忽必烈突然感叹道:

“一点也不像我刘家皇帝。”

众大臣听懵了。

您等会儿?刘家皇帝?!

什么时候改的姓啊!

没人通知啊!

忽必烈还在感叹:

“若是能有我刘家皇帝三分之一的功力,崇祯都不能选择上吊。”

“太可惜了。”

……

【战后,左、右哈萨克首领阿布赉和阿布勒比斯(阿布赉的弟弟),均派遣使者到清军大营请罪,并表示愿意出兵协助清军平叛,使者向富德保证,“倘阿贼入我境必行擒送”】

【六月十九日,阿睦尔撒纳率二十人逃到哈萨克境内的阿尔察图,派人联络阿布赉,请求对方收留,阿布赉答复第二天早上相见。】

【当晚,阿布赉派人驱散阿睦尔撒纳的马匹,被阿睦尔撒纳发现。】

【阿睦尔撒纳带着妻子及亲信连夜北逃,跑到了沙俄的塞米巴拉特要塞,请求加入俄国国籍。】

【俄国人随后将他带到托博尔斯克。】

【乾隆二十二年(1757)八月,阿睦尔撒纳感染天花而死。】

【而在此期间,兆惠和成衮扎布也在逐个剿灭叛部。】

……

天幕上。

一块巨大的翡翠,静静地镶嵌在天山腹地。

远岸雪峰高耸,湖边牛羊如云,恍若世外桃源。

这里是伊犁附近的赛里木湖。

是新疆最大、最美的高山湖泊之一。

正值草场返青、野花怒放的季节。

一支小部落提前下了山。

在这美丽的赛里木湖畔支起了一顶顶白色帐篷。

部落中的男人骑着骏马,慢悠悠地驱赶着牛羊,女人在帐篷里赶制一天的食物,孩子们淌着鼻涕,扯着刚返青的枝条玩着打仗的游戏。

“轰隆隆!”

突然,远处浮现一条黑线。

急促而纷繁的马蹄声响起!

数千名全副武装的清朝骑兵形成一个半圆形,由远及近。

包围住了这里。

男人们惊讶得不知所措,呆呆地看着这些陌生人。

女人们抱着孩子躲进帐篷里,从毡缝偷偷向外窥视。

一名将领扫视一圈,挥了挥手。

画面一闪。

依然是那块巨大的翡翠,静静地镶嵌在天山腹地。

但此时的翡翠染上了一丝红色。

一具具尸体倒在湖边。

它们望着湖里漂泊的头颅。

而那处小部落,早已消失不见。

只留下一处处灶坑,一痕痕车辙。

由它们来诉求这里曾有人存在过。

……

【自清廷发起平准战争以来,由于准噶尔反复叛乱,清军受到重大损失。】

【乾隆君臣对准噶尔人的信任感丧失殆尽,以致“帝怒于上,将帅怒于下”。】

【兆惠在从伊犁撤回巴里坤的途中,尝够了众多准噶尔部众降而复叛的苦头,回到巴里坤后即奏请将复叛部众尽行剿灭。】

【乾隆也早已失去耐心,他对前两次平准战役进行检讨,认为准噶尔降众多系畏威降服,实质上“反复狡诈,饰词投顺,旋即生变”。】

【他预计此次出兵,准噶尔叛军迫于时势必然还会大批投降,但只要清军撤回内地,则又会故态复萌,从而使得平准成果再次毁于一旦,“前事可为明鉴”。】

【所以在第三次平准战争开始前,兆惠等前敌将领便接到谕令,要求严厉处置准噶尔降众,“尽行剿灭,不得更留余孽”。】

【由于害怕就地杀戮会惊动尚在抵抗的部落,从而使得他们更加殊死相抗,清军采取的方式是先将被俘或归降部落头目送至京城,所属部众移往内地,其中丁壮者一过巴里坤就杀,“所余妻女老弱,分赏官兵为奴”。】

【在清朝官书中,这些一律都称之为“办理”。】

【至乾隆二十三年,兆惠、富德分两路进行合围搜杀,即便是数十户至百户的中小部落也都被按次序斩杀,而被杀者均“寂无一声,骈首就死”。】

【从内乱到三次平准战争,准噶尔地区人口锐减,“种类尽矣”。】

【有关资料表明,战前准噶尔有二十余万户,六十余万人口,经此大劫,幸存者仅十分之一,“数千里内遂无一人”。】

【很多年后,诗人龚自珍途经准噶尔,发现“若乌鲁木齐,若伊犁,东路西路,无一庐一帐是阿鲁台(准噶尔)故种者也”。】

【准噶尔就这样成为了一个地理名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