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9章 大明最后的真正掌权者天启帝

蹈实而做,需时而动。

正也,奇在其中矣。

该抚饶为之,亦善为之。”

天启的意思就是告诫袁崇焕老老实实做好实事,少搞一些大言不惭的把戏。】

【此时天启只二十一岁,处于深宫之中的他,其头脑冷静和务实态度已在袁崇焕之上。】

……

大明·隆庆时期

朱载坖收回目光,看着天幕上的话就是一阵无语。

“别吧……”

看这意思,这袁崇焕似乎在大战略上没有什么时候长久目光啊……

“你现在守着宁远……可别弄什么幺蛾子。”

……

大明·崇祯时期

朱由检稍微松了口气。

还以为又杀错了呢……

他现在开始有了几分盼头了。

因为一语点醒梦中人啊!

后金从来都不要广宁!

他们连宁远、锦州、大凌河、右屯等等地方都通通不要!

所以孙承宗、袁崇焕折腾宁锦防线一直延伸至右屯,去获取什么纵深是毫无意义的!

难怪……

朱由检从地而起,踱步深思。

难怪当年皇太极议和,其中一个条件就是明金双方以大凌河、辽河为缓冲区。

由此可见,后金的统治重心只是沈阳和辽阳。

努尔哈赤也是为了防备明军的进攻,才特地将金国首都从辽阳搬到了沈阳。

这就说得通了……

“袁崇焕误我啊!”

多花多少冤枉钱啊!

……

【天启四年,皮岛总兵毛文龙的一份塘报说,女真人有跟蒙古人勾结,从喜峰口入关的可能性。】

【天启接到塘报后批示道:

【“外呈称奴酋与亲信奸人李茂隆等,昼夜商议,欲以贿买西虏,更换旗帜,借路潘家口等处,进攻谋逆。】

【朕思奴酋所谋,其志不小,更甚于昔也,倘以假道长驱,为害非浅,是以朕不无东顾之忧。】

【卿等传示兵部,作速马上差人前去传与枢辅,总督镇巡,当详计塘报,作何料理?作何策应?筹度周全,务保无虞。】

【其沿途各路,并东征将士,俱要仔细防御。及各隘口守把将官,都要昼夜不时防守。还仔细盘诘进贡出入进攻夷人,其中恐有奸细夹带情形。】

【仍传户工二部,并专督辽饷等官,详确毛帅,如果缺粮乏器真情,并拨船及应用器械,一并速发解去军前应用,不得迟滞,有误军机,责有所归。特谕。”】

【然而孙承宗没有看出这份塘报里面的厉害性,对潜伏的危险无法预计,孙承宗说道:

【“奴狡而计稳,必不出此。又恐关城谓虏由他道,便可缓防,以为声东击西之计。”】

【但事实证明,崇祯二年,皇太极的确率军从喜峰口入关。】

……

大唐。

李世民突然放下心来。

“由此可以看出,这天启在一些军事问题上的看法,远比嘉靖万历要更加成熟啊。”

长孙皇后则看到事情的另一面,柔声道:

“这大概是由于他的人生经历所导致。”

“父亲的太子之位岌岌可危。”

“他自己的身家性命也不会有什么着落。”

“而泰昌登基月余便驾崩,他更是深陷红丸移宫之中。”

“既然生活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下,又怎能不会在断提防人的环境下成长呢?”

“嘉靖前期有藩王父亲打造好的底子。”

“而万历前期也有张居正护着。”

“但这孩子则与明宪宗一般,无依无靠的……”

李世民看着情绪突然低落下去的长孙皇后,顿时明白了她的忧愁。

他轻轻的合握住皇后的手。

“朕在,你与小兕子就在。”

“莫要忧虑……”

……

【天启最初寄希望于东林党人,他希望他们能够帮助他治理天下,但他很快发现这些人的特点。】

【那就是喜欢无事生非。】

【因为他们抓住三任皇帝早已定性的三案不放。】

【一群对别人不宽容的人,一群从不自我批评的人,指望他们能给这个国家带来什么?】

【所以天启开启了“宦官专权”的副本。】

【一个被史书谩骂却意志决绝的天启王朝呈现在我们面前。】

【为了修建关宁锦防线,已经被取消的辽饷又重新征收。】

【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已经被泰昌罢免的商业税又重新征收。】

【从嘉靖年间起废除的太监监军制度又重新拾起。】

【洪武年间对言路的高压政策在帝国又重新运转起来。】

【但此时的大明已经失去了任何专制的土壤,并且魏忠贤私心甚重,其与大臣的争斗波及到朝廷与地方,天下百姓受池鱼之殃。】

【这一点也许是天启从未考虑到的。】

【评价B级·得三分】

……

{他用人治理与治国才能都不差,唯一差的就是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对。说实话,他可比嘉靖聪明多了。}

{嘉靖后期要人摸透心里,弄出个二龙不相见,天启可是一直掌握着朝廷内部党派的走向。}

{跟普通认知不同。天启除了对军事、国事关心之外,他对身边的人也很好。}

{当时张皇后和朱由检不喜欢魏忠贤和客氏,多次在朱由校面前说魏忠贤和客氏的坏话,所以,客氏和魏忠贤一直想找皇后和朱由检的麻烦。但是由于天启的维护,无论客、魏二人掀起多么大的风浪,俩人都能如堤坝一般屹立不倒,从而使客氏、魏忠贤知难而退。}

{这个人,聪颖、好学,对手工业有着异乎寻常的兴趣。对军事、边防尤其关心,而且会有自己的独立判断。且头脑冷静,不人云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