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0章 问题扎堆的出现

【对于举动轻佻,语言亵慢,立心行己不正者,要趁早去之。】

【若不早去,随侍时间久了,情谊相洽,不觉其非,言听计从。】

【再想去除,其势难矣。】

【杨士奇作为辅政大臣、内阁首辅,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无计可施。】

【对朱祁镇来说,这样的说教只是姑妄听之,从未引以为戒,更谈不上去除其势。】

【在朱祁镇的袒护之下,王振“视勋戚如奴隶,目天子为门生”】

……

大明·永乐时期

朱棣看着朱瞻基目光不善。

“咱教他们读书识字是为了处理宫内之事。”

“你个混账倒是养出一头饿狼来!”

朱瞻基哑口无言。

朱高煦想过过嘴瘾,被朱高炽一肘子怼了回去。

朱棣瞥了一眼这边,哼了一声。

撩起下摆,大马金刀的坐在石墩上。

“咱到要看看,你那个好大儿还能干出什么来。”

……

大明·宣德时期

朱瞻基看着小小的孩童深思反省。

自己是不是太忽视对太子的关心了。

如果是在自己身边教导长大,或许不会这么不辨是非吧。

……

【三杨尚且不能拿王振如何,资历尚浅的年轻后生更指望不上。】

【于是,朝廷大权完全落入王振之手。】

【就连公侯勋戚见了都要喊一声“翁父”】

【而内阁三杨面对王振的咄咄逼人毫无招架之功。】

【杨荣素有不廉之名,王振唆使言官,弹劾其受宗室靖江王贿赂。】

【虽有杨士奇立解,还是被都察院和大理寺盯着不放。】

【不久,年迈的杨荣忧愤而死。】

【其后,杨士奇也因儿子杨稷杀人一案,受王振要挟,不得不离职。】

【虽有皇帝降诏慰勉,终至“忧不能起”。】

【三杨只剩下杨溥一人,王振更是不放在眼里。】

【公元1442年,张太皇太后去世,宫中对王振最后的抑制力量也失去了。】

【一朝之中,抑制宦官、引导皇帝健康成长的良性政治力量至此终结。】

【从此内阁、内廷之柄,皆为王振所攘,生杀予夺尽握于其手。】

……

天幕上。

大同。

城墙之上布满战火过后的伤痕。

大明的龙旗被马蹄陆续踏过。

胡骑叩关。

……

【就在朝堂一片乌烟瘴气之时,大明疆土也没得了安生。】

【在经历了“仁宣之治”的高度繁荣后,正统年间的大明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

【首先是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后果就是流民的大量增加,起义相继爆发】

【原属于军队卫所的各类军屯土地也大面积流失。】

【原先有百多士兵的军事重地,逃得只剩下一两个人。】

【而没逃的部队,不但战斗力低下,且供应严重不足。】

【军事重地大同当地的驻军衣不遮体,生活极度困顿。】

【军械质量也开始下降,大明最精锐的神机营,领到的兵器盔甲质量都不过关。】

【而大明最精锐的骑兵三千营,战马竟缺两万多匹。】

【但还没等着朝堂解决这些麻烦时,外患也来了。】

【公元1449年七月十一日,瓦剌太师也先率军至大同一带。】

【塞外城堡尽陷,明将吴浩、宋瑛、朱冕先后败死,明军死伤惨重。】

【边关告急。】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