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长老的话让我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我深知他虽常被三长老调侃,但实则拥有长者的智慧和风度。
自从我进入暗堂的第一天起,他便不遗余力地教导我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原则。
我虽然也想如同他人般用言语表达感激和忠诚,但平日的性格让我难以开口说出这些话来,只能频频点头,以表达我的感激之情。
大长老似乎并未在意我的不善言辞,反而继续提问:“你们在道院修炼时,通常都会学到各种修行知识,但关于这些知识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却鲜有提及。你可知道这是为何?”
我坦诚地承认,之前我从未深思过这个问题。
我在云瀚城高级道院的老师的确与众不同,他不仅传授我们修行的法门,更深入地阐释了为何要如此修行。
然而,对于大长老的提问,我确实没有思考过,我回答道:“学生愚钝,未曾深究此中缘由,恳请老师指点迷津。”
大长老微微颔首,缓缓道来:“道院的教育形式有其来由,以后再给你说。现在前往道院修行的人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出身显赫的世家子弟,他们因家族背景深厚,不适宜在门派修行,所学多为家传秘法。他们来道院,更多的是为了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形成自己的势力圈子。”
许是说话太多,大长老喝了口茶润润嗓子,继续说道:“而另一类则是家境贫寒的子弟,他们不论天赋如何,最终都需自行谋生。对于这两类人而言,在道院深入了解修行知识背后的原理并不是必需的。”
大长老停顿片刻,叹了口气继续说道:“最为讽刺的是,修真界的最顶层和最底层人,往往都出自道院。他们在道院中有过短暂的交集,然而这种交集犹如两颗流星在夜空中擦肩而过,短暂而又遥远。”
听到大长老的这番话,我不禁陷入了沉思。回想起在道院的日子,我幸运地遇到了一位杰出的老师。他不仅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更鼓励我们这些出身贫寒的子弟打破命运的桎梏。
然而,我未能达到他的期望,带着满身的伤痕回到了原点。尽管心中仍怀揣着再次奋起的梦想,但现实的重重枷锁让我暂时只能作为暗堂的一员,默默度日。
就在我陷入回忆之际,旅途的乏味似乎也被打破。许是大长老的话语引起了旁人的共鸣,坐在他左侧的一位老者也加入了我们的交谈(我则坐在大长老的右侧)。</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