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4:大结局

嫁皇叔 暗香 6511 字 2024-01-02

顾清仪很向往那种热闹,因为这是一个国家的希望。经历过战乱的百姓,最是渴求这种安定与充满希望的日子。

洪茂的商队浩浩荡荡抵达惠康那日,顾清仪提前发动了。

好在准备充分,产婆与太医很快就位,宋封禹得了消息哪里还顾得上洪茂等人,把顾清仪送进产房后就在外头焦急的等待。

生孩子这种痛,有后来人比喻为八级地震,顾清仪没见识过八级地震,但是她见识了生孩子的确很痛,那种痛与受伤的痛截然不同,是那种想要将你一分为二的痛。

随着产婆不停地喊吸气,用力,顾清仪慢慢的掌握了运气助产的节奏,即便是浑身已经汗湿了,可她依旧咬牙坚持,不知道过了多久,才听到一声嘹亮的啼哭声。

“生了,生了。”

顾清仪感觉到剧痛一缓,脑子还很清明,看着顾母问道:“阿母,生了公主还是皇子?”

顾母还没开口,产婆高兴的回道:“娘娘,是个小公主。”

顾清仪觉得自己顿时就有了力气,脸上的笑容都真切了,是个女儿!

下一个不管什么都能保住了!

很快顾清仪有感觉到了熟悉的阵痛,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生了女儿有了更大的动力的,这一次很快就生了。

是个小皇子,龙凤胎!

顾清仪听着耳边众人的欢呼声,只觉得力竭时,她好像看到了小玉树对着她笑,一身的叶子晃得乱七八糟。

“清清,你还好吗?”

听到宋封禹焦急的声音传来,顾清仪从那种玄之又玄的情境中清醒过来,睁开眼睛对上他担忧的眸子,不由得露出一个笑容。

“龙凤胎,都保住了。”

顾清仪高兴,她的孩子,每一个都是她拼命生下来的、

“你辛苦了。”宋封禹伸手抹去清清眼角的泪珠,“他们是有福气的孩子,以后会越来越好。你好好休息,我陪着你。”

顾清仪还记得洪茂今日朝见,她强撑着精神道:“你先去处理政事,今日真是个好日子,洪茂带商队满载而归,朝堂之上不知道多少人等着,你快去。我这里有阿母呢,再说我困了要睡会儿,等你回来我就睡醒了。”

宋封禹才不管屋子里有没有人,闻言在轻轻地唇上轻轻一点,轻声说道:“等你睡着我再走。”

顾清仪现在的情况不算好,生俩孩子耗尽了力气,几乎是闭上眼睛就睡着了,都没精力去看一眼俩孩子。

宋封禹等清清睡着了,给她盖好被子,这才出来又看了俩孩子一眼,皮肤红红的,微微发皱,哭过之后似乎累了,躺在大红的襁褓里睡的正香。

将孩子拜托给岳母,宋封禹这才急急赶往前殿。

然后,皇帝当着朝臣众人的面得意地宣布,皇后生了,龙凤胎。

朝堂上诡异的安静一瞬,然后众人才齐声恭贺。

龙凤胎,皇后真是好命啊。

元狄心里微微松口气,娘娘是个好人,是个善人,果然好人是有好报的。

龙凤胎,真好。

洪茂此时被召见走上朝堂,他一个顾家邑户,生平见过最大的官就是女郎,他连家主见过的次数都极少,现在却能走上朝堂,激动之余,也不免挺起胸膛,不能给皇后娘娘丢脸,不能给顾家丢脸。

即使腿在颤抖,他也得稳住。

这次洪茂带回来的东西很多,有香料、乐器、波斯湾珍珠、奇禽异兽、药物更重要的是还有种子,有花的种子,有粮食的种子,蔬菜的种子。

别的东西都罢了,唯有各种种子是宋封禹最为关注的。

清清说过胡人那边有很多优异的种子,这其中有两个东西就是清清曾说过的,一个是棉花,一个是胡萝卜。

只是,此物胡人那边叫做白叠子,也不用来做棉衣取暖,而是用来观赏的花卉。

这样一朵朵洁白的花,很难想象怎么才能做成棉衣。

但是他不着急,因为有清清在,她一定知道怎么做。

顾清仪当然知道,谁小时候没听过弹棉花!

宋封禹瞧着朝堂上兴奋的百官,看着摆放的琳琅满目的货物,他相信不久的将来,大晋一定会更加强大。

洪茂的商队带回来的东西着实不少,尤其是帝后特意嘱咐的各类种子更是占了这次行囊的大半。

宋封禹让大司农卿主管,将这些种子种在特意圈出来的地里,一定要尽量保证种活,育种。

席玄突然压力倍增,怪不得陛下之前让他圈地,原来是为了今日。

但是这是好事啊,这么多大晋没有的种子,能种出很多新鲜的东西,这才最令人期待的。

朝堂之上一向泾渭分明的朝臣,此时毫无形象的蹲成一圈,看着摆在地上的各种东西,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以至于一重重地声音掺杂在一起,特别的热闹。

宋封禹凝视着这一幕,一向严肃的面容上露出一个浅浅的微笑。

元狄从人群中慢慢的退到一旁,一抬头就看到陛下凝视外面天空坚定的眼神,又看着洪茂这次的满载而回的壮举,自己也跟着笑了。

他知道,陛下是个好皇帝。

女郎,也会是这天下最好的皇后。

作为一个胡奴,他从不想到他会有今日的风光,也不曾想他会跟在帝后的身后,为开拓大晋王朝供奉自己的力量。

现在看来,他没错。

女郎曾说过,天下一统,是历史的进程。

曾经他不懂什么叫历史的进程,但是现在他忽然就懂了。

陛下有雄心壮志,娘娘博学多才,而他只要跟着他们的脚步就好。

也许在他有生之年,能看到什么叫做天下一统。

余生还很长,陛下的宏图大业才刚刚开始,而他会做一个称职的马前卒。

此生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