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0 章 讲学

秦青灼拱手,侃侃而谈:“殿下,臣以为宜先试之而后推行,这样最为妥当。今征宁郡最宜为试,都城已遭洪涝之患,用以改税制,所遇阻碍微,改制更易成功。”

顾煦越听眼睛越亮,他听了秦青灼的话没有做出反应,反而把秦青灼的话在脑子里过了一遍,他仔细琢磨之后,发觉秦青灼的方法在这次的税制改革中最适宜,而且选择试点的地方也是恰到好处。

试点,这个词真新鲜。

以前没听过这个词,但顾煦一听见这个词就能明白其中的意思。他看向秦青灼,心里对秦青灼生出了好感。

难怪皇爷爷当皇帝还需要朝臣出主意,顾煦第一次体会到有人出主意的好处。

“秦大人,本殿先在这里谢过了。”

秦青灼自然是一番推辞,顾煦赏罚分明,把秦青灼的功劳记在心里。

近日,顾英在兵部笼络了一些兵部的官员。顾煦不明白为何父亲把他安排进户部,却把顾英安排进兵部。直到前段日子,顾煦才明白父亲在和兵部尚书谈话,想把兵部尚书家的哥儿嫁给顾英。

兵部尚书董诚本是镇守边疆的大将军,因在战场上受伤后不能再做剧烈的行为,所以建康帝让大将军班师回朝,把兵部尚书给了董诚做。董诚在军中有许多的同僚,在朝廷之上做了几年的兵部尚书人脉也极广,最重要的是他深受建康帝的宠信。

建康帝还是一介皇子时,董诚就拥护建康帝上位,建康帝上位后,董诚又在边疆立下赫赫战功,董家和顾氏皇室极为亲近。

董诚家有两个儿子,大儿子董无是少将军目前在御林军当值,小儿子董双是一个哥儿,长相明艳,在京城的圈子里也是出名的火爆美人。

顾煦身为兄长还未有未婚夫,太子已经在给顾英相看了。虽说这行为不明显,但明眼人眼里都知道太子把顾英安排到兵部就这一层意思。

“殿下不必客气,若不是殿下把臣喊出来说了这一番话,臣也没有这番见底。”秦青灼笑道。

两个人在这里分道扬镳,但这次对话都在两个人的心里留下了痕迹。秦青灼回到中和殿继续当值,建康帝看了一份奏折直乐呵。

“都是上奏请求归京过年的将军们,朕可以允几个将军回来,不可尽来,不然边疆谁来守。他们也不容易,让户部给兵饷里多加一些银子,过年总要吃点荤腥热闹热闹。”

“宫宴的事让皇后去办吧,今年臣工们也受累了一年。”建康帝露出一丝笑:“秦爱卿,今日就不需要要你了,朕要去皇后宫里。”

秦青灼担任了起居注,可也不能跟着皇帝去后宫,只有白公公才能跟着去。

“是,陛下。”

秦青灼要离开时,顾煦就来找建康帝了,建康帝没有丝毫不耐烦,反而亲切的叫了一声煦儿。

他退下之时想到皇孙虽没有得到太子的宠爱,可建康帝一直都很看好皇孙。秦青灼下值还在皇宫碰见了许青阳等人。

许青阳看见秦

青灼也很惊讶,他含笑拱手:“秦兄,昨日在一间酒楼吃了火锅,那锅子吃下去整个人都热起来了。秦兄的脑子总有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有许多太学生还是勋贵子弟,他们这样的子弟从小家中就有藏书万千,懂的知识都懂。陆夫子本想讲《孟子》,但又觉不妥,草草的搁下笔。

他走出院子,马长问道:“陆夫子要上哪去?小的用马车送夫子。”

“不用了,我就带着小童四处走走。”

陆夫子走出秦府,今日风雪不大,外边的雪已经被扫走了。陆夫子披着大氅,带着童子四处走动。

童子把自己缩在围巾里:“夫子,这么冷,还不如在被褥里躺着。”

陆夫子笑骂道:“你这童子忒懒,冬日在家里待着就越发不想动了,还是要出来走走。”

赶巧了,陆夫子在外边还不足一刻就遇见秦青灼从皇城里出来了。

秦青灼从皇城里出来就把自己小红帽从袖子里拿出来戴在头上,本就有一个官帽,小红帽比官帽大,一下子就把官帽兜在里面了。

陆夫子神色复杂:“……”

你说你穿着绿色的官袍,头上再戴一顶红色的帽子,这成何体统!

“夫子。”秦青灼瞧见陆夫子立马走上前去。

“你这帽子还是少戴。”陆夫子这样的传统中年男子见不得这样。

“夫子,这样暖和。”秦青灼美滋滋的说。

俩师徒走在一起,秦青灼干脆带着陆夫子在京城逛一逛,京城中有一文人楼,诸多好文章都可以在文人楼里看见,秦青灼就带着陆夫子去那看一看。

陆夫子心中意动跟着秦青灼到了文人楼。他站在一旁看了不下于十篇文章,他点评道:“这些文章辞藻华丽,但内里不足。”

他又走到另一边看见一篇朴实无华的文章,还未看及名字就露出遗憾之色:“此篇文章有朴实之风,但不够深入,还是被框住了,没有多少新意。”

他低头去看落名,那上面写着许青阳三个字。

陆夫子:“……”

陆夫子继续往前走,他又看了几篇好文章,有几篇文章是知名的大儒,那文章写得是没话说,一针见血,其中以李祭酒的文章最为得陆夫子的心意,李祭酒的文笔犀利,又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感,让陆夫子看后就能感同身受。

还有几位小辈的文章也写得不错,文无尘写的文章不是关于朝政的反而是如何品味茶道,这篇文章写得极为悠然、平淡在一众文章中独树一帜。王生水写的文章是关于礼制的,也是颇有见解,可见家学渊博。

在一众好文章中也出现了一篇不能与之同在的文章,陆夫子看见这篇文章,眉头紧皱。

“这叫崔成齐写的文章这么糟糕,怎么还放在文人楼里?”

秦青灼拱手:“夫子,此人是忠义伯府的崔世子,崔正君是他的伯父,顾煦殿下是他表兄。”

陆夫子无言以对。

崔成齐觉得别人要有的,自己也要有。自己就写了一篇文章挂在文人楼里,文人楼背后的东家碍于他的家世也把这篇文章挂在上面以供众人观赏。

“怎么不见你的文章?”陆夫子看了大半没看见秦青灼的文章。秦青灼的文章风格统一,他的文风朴实,暗藏玄机。

秦青灼讪讪道:“到京城后大半的时间都在家里做试卷,考上后就在翰林院做事,没在文人楼里来写文章。”

陆夫子闻言恨铁不成钢:“这几日你写一篇好文章挂在文人楼里,名声于你而言还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在士林中,你写的一手好文章不能浪费了。”

秦青灼应下来。

陆夫子看过文人楼的里文章后对在太学的讲课有几分心得了。

“对了,你会试和殿试之前的试卷怎么处理了?”陆夫子想到之前在淮郡闻名的解元试卷。

“还在库房里,等哪日缺钱了就把试卷用来卖了。”秦青灼想得可美了:“当然不能超过三年了,三年之后新一届的科举开始后,就有新的状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