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第十三次直播⑩

"若非天幕上提起,我还想不到绣庄的女孩子们完全可以做这个营生。"

"之前晴雯缠着我,想要问这里头好几幅名家书法运笔是怎么运的。我想我在这上头又不擅长,正好你又是个写字的大家。不如哪天去府上拜访你,让她一次问你问个够。谁曾想今日你就先来了!"

晴雯笑眯眯地看着探春,一副“三姑娘就等着你了”的表情。

随后她就打开了一幅卷轴,探春一眼扫去,便知那是一幅宋人的行草,仿的是米癫之风。探春便伸出手指,蘸了一丁点儿茶水,在桌上写划,比划给晴雯看。

而晴雯则赶忙从自己怀中取出一张用来画花样子的纸张,抽出一截用来画眉的炭笔,捧在手中,那支炭笔就随探春画出的轨迹,在纸张上扭来扭去,何处轻何处该重,她自有小小的记号画在旁示意。

探春

将晴雯所问的——都指点完了,又定定地凝神望着宝钗推出来的那幅“慧纹”炕屏,发觉那炕屏上的双面透绣,简直千真万确就是书法,勾踢、转折、轻重、连断皆与草书的笔划无异,甚至隐隐透出些名家风范。

探春忍不住惊讶地问道:“晴雯,你……这么短短几天,你竟然识了这么多字了?”

晴雯顿时一跺脚,嗔道:“我的好三姑娘,您这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说着,抱起那些卷轴作势要走。宝钗在一旁笑得开心,拍手道:“这下可好,总算有个‘镇山太岁’过来,能押着我们晴雯姑娘学读书认字了。"

原来这晴雯天赋天生与她人不同,她绣那些名人书法,不需要认识字,全当那些书法是一幅画儿,她在这些“画儿”中寻找那些笔划的意境,再将它们照搬到绣布上去。

这固然是佐证了晴雯兰心蕙性,巧夺天工,然而也限制了她,绣品总以临摹书画为主,难有创作与新意出来。

宝钗说了她几次,晴雯却一心忙着手头上的绣活儿,总是敷衍宝钗。岂料今日探春这位书法大家一来,一解说,便让晴雯感受到了不同——懂书法的人说出来的就是不一样。她若真想绣出“慧纹”那样,能够传世的绣品,还真的得下苦功好好学才行。

这边晴雯便暗下决心,从今日开始,得拿着从林姑娘那里得来的一整套“识字课本”好好学习了。

一时晴雯风风火火地抱着卷轴去了,而探春听宝钗报了那小小一幅炕屏的价格,惊得直咋舌,半天方对宝钗道:"这么小小一幅,竟也值这个钱?"

宝钗似乎已经见惯了人们惊异,只掩口笑道:“你们老太太那幅十六扇的,才真真是无价之宝,有幸到仙人那里去做过一回客的。"

探春忙又问:“这还是像上次的冰糖一样,用月份牌宣传的吗?”

宝钗摇摇头:“这倒没有,即便有晴雯过来,这‘闺绣’的产量依旧极少。俗话说,物以稀为贵,我就没用月份牌四处宣扬,而是靠高门大户女眷之间口口相传。日后姨母那里我也要拜访一次,请她帮我多美言两句的。"

探春聪明,宝钗说的这些她一点就透。她感慨良久,终于叹息一声,道:“宝姐姐,薛大哥哥刚出事那会儿,我们都觉得薛家……薛家怕是要历一番磨难。可如今再看你,先是靠那冰糖拿回了一条内府采办之权,

然后又是这‘闺绣’.…"

宝钗笑着道:“全靠天幕的提点。如今我越想,越觉得天幕垂怜,萧仙在上头说的那些话,不是为了损我们笑话我们,而真的是想要点醒我们,让我们变得更好的。"

探春拼命点头,表示她深有同感。

"沾天幕的光,如今府里总算同意能让我出出门,帮凤姐姐打理打理外头的生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