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九章 关外之战十

清末之帝国崛起 剑翎 1137 字 11个月前

他们将战船上的青铜炮全部拆除,换上山炮或者步兵炮,将战船当做移动炮台使用。

刘峰暂时停止向黑龙江进攻,让部队在吉林休整,同时派兵占领吉林北部大小城池,他命令将分散的满人集中到有规模的城镇周围,这样方便管理。

占领吉林第三天,刘峰来到了在后世影视中非常有名的一个地方:宁古塔。

宁古塔,凡是喜欢看电视的人都会听过清朝皇帝发怒之时会说“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这句话。宁古塔是清廷最常用的流放之地,一直是清廷官员与普通百姓的魔咒,因为来到这里,基本上就是九死一生。这里地处边疆,乃苦寒之地,环境非常恶劣,极适合对罪犯进行改造。再加上宁古塔是清朝的祖地,还能彰显荣耀和改善戍边旗人的生活,可谓一举两得。

前来宁古塔服刑的可不光是罪犯,古代流行抄家,一人犯罪基本上这个家庭就完了,老婆孩子也跟着受罪。尤其是清廷,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统治华夏对汉人非常敏感,历代皇帝都曾大兴过文字狱,每个时期都有大量汉人被发配到这里,他们沦为宁古塔守军的奴隶,终日劳作,还遭受虐待,其中大部分人无法活着回到关内,极为悲惨。

但人是有求生的本能的,被发配到宁古塔的流民几乎涵盖各个行业,他们来到这里并扎下根,改善了这里单一的生活状况,使其变得丰富起来,虽然世代为奴,但一部分人坚强的活了下来,其中以汉人最多。

刘峰、朱三带着近卫军一个师的兵力来到了这久仰大名的宁古塔,这一路上确实荒凉,但并没有后世形容的那般恐怖恶劣,要知道这里曾是吉林的前身,也就是北疆的军事、政治、经济中心,为了防备沙俄,一直由重兵把守。宁古塔将军改为吉林将军后这里驻军少了,流民生活得以适度改善,是除了吉林外北疆人口最多的地方。

宁古塔外城一片田地内,数以百计的流民正在种植白菜,他们身形瘦弱,大多穿着灰色的麻布衣服,上面还有还有一块块补丁,一些孩童在底边玩耍,多是身材瘦弱,一个个光着脚丫,但脸上尽是天真无邪的笑容。

就在这时,田地里不远处的官道上传来纷乱的声音,一支满族骑兵正在通过,在骑兵中间,还有数以千计的满族百姓,他们都是这些清兵的家属,如今正赶着马车、牛车拖家带口的向西北而行,脸上尽是惊惧之色。

田地里的流民驻足观望,眼前的这些满人他们都非常熟悉,正是他们的主人。

“这些东家怎么都走了,好像还非常匆忙,莫非北面的罗刹人打来了!”一个三十余岁的流民说道。

他旁边是一位身材中等的流民,虽然身穿破烂的麻布衣服,但脸上却有一股书生之气,就听他说道:“领头之人是副都统,骑兵人数大概是一千,几乎是宁古塔的全部守军,看方向不是撤往船厂,而是黑龙江,应该不是罗刹人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