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明水师出场

明末不求生 宇文郡主 1284 字 2024-05-20

史可法无奈地说:“流贼众至百万,非一日可击之。现在虏与寇相持于徐州,我朝欲中兴,则虏与寇皆是我之强敌。不论助虏攻寇,或者联寇攻虏,都是盲目之举。为今之计,就应该整军经武,待虏与寇相持不下、士马疲惫之际,倾巢而出,将两强敌一起荡平。”

马士英听着这话,嗤笑不断:“宪之还是书生之论,此一时彼一时也。闯孽余众虽有百万,但不过乌合而成。北兵皆常胜劲旅,只要催其铁骑,很快就能将闯孽彻底平定。到时候我们无功于北兵,难道还要指望北兵自己发善心,将淮北一带让与我们吗?”

史可法还想重提宋辽海上之盟和宋蒙端平入洛的往事,可是这些历史,难道马士英他就不知道了吗?

金陵满朝官员,哪一个不是熟读四书五经、满腹韬略的大文豪、大士人呢?

他们何须史可法的提点。

只是诸将已经意动,黄得功是忠勇之士,他本来就非常仇视大顺军,坚持要优先扫灭流寇;高谦和刘良佐则都是投机成性的人,眼见得东虏即将打败流寇,都想着不趁此机会抢占战功,将来在南明朝廷中的权势地位就可能会被其他武将替代。

而郑鸿逵为代表的福建郑家,还有像黄鸣俊和朱大典这样统帅团勇的地方文官,也都是一方面迷信清军的战斗力,认为顺清之间的决战即将以多尔衮的胜利告终,另一方面又都担心政敌会在这场必胜的战争中捞取功劳,因此都不敢后于他人。

形势如此,气氛如此,史可法的中肯之言,除了一个在兵部职方司任职的郑森大为赞同以外,其他人等,即便是和史可法关系素来和睦的江南东林、复社一系人士,也是完全听不进去。

北伐水师如云雨骤集,就这样在一片乐观的气氛中向北开去。甚至在河道两岸,史可法还偶尔能够见到几名留着辫发的骑兵在为明军向导带路。

他知道这些人都是清军派来的接应部队,可是,如果这些人全都是满洲人也就算了。偏偏史可法在其中不少人口中,听到的竟然是汉话。

这种荒谬感,更让史可法为江南朝廷的颜面和正统性感到一阵可悲。

等到马士英和史可法二人吃过饭以后,同在船上的郑森就拿着大衣过来为史可法披上,同时感叹道:

“我华夏复兴之师,竟与戎狄杂道,这岂会是气吞万里如虎的王师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