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是沙俄古界自古有之的战吼声,凡在战场之上,必然是“乌拉”之声连绵不绝。
因此,达到乌拉级,便意味着这篇文章将天下人皆之,全人族共学,乃传天下之资。
“好,本县也觉得这首诗至少诗成镇国,假以时日,或可乌拉!光这‘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句,情真意切,余韵悠长,便胜却古往今来众多只知堆砌华丽辞藻的咏月诗!”
柴县令正准备拿出他的县令官印,调动圣院之力一观此诗才气,另一名学官也捧着试卷跑了过来,激动道:
“县尊,县尊,下官这里也发现了一首好诗啊,或许我们运县此次童生试会出两首镇国诗也说不定!”
柴县令眼睛一亮,要是真能出两首镇国诗,他只要不犯大错,今年的吏部考评必然是甲等!
他脸上带着含蓄的微笑,用空着的那只手接过试卷,认真阅读起来,然后渐渐失去了表情。
第二位学官紧张地观察着柴县令的脸色,见他突然变得阴沉起来,不由心中打了个嗝楞。
难道县尊对这首诗不满意?不可能啊,单这“举头望明月”一句,只要读书人,就都会拍案叫绝。
他哪里知道,他家县尊确实是要拍案,但不是拍案叫绝,而是拍案而起。
第一名学官此时脸上难掩得意,撇了眼第二名学官。呵呵,还想和我争功?看我这边出了好诗,你也迫不及待地拿了首诗想到县尊面前露脸,这下怎么样,偷鸡不成蚀把米了吧!
柴县令终于抬起头来,将左右手的两张试卷调换了一下,递给了两名学官,说:
“看看这是不是你们给我的诗。”
第一名学官莫名其妙地回答道:
“没错啊,这正是下官发掘出的有镇国之资的那首诗啊。”
第二名学官则惴惴不安地说道:
“这也是下官……咦?不对,字迹好像有所不同?”
被这么一说,第一名学官也发现了不一样的地方,两个人都愣在了原地。
片刻后,明白发生了什么的他们后背都被冷汗浸湿了。
不止他们,就连柴县令,心中也一片寒意。
完了!一首镇国诗是政绩,两首一模一样的镇国诗,那是要死人的!
似乎是为了替他们调节下气氛,第三名学官兴高采烈地跑了过来,喊道:
“恭喜县尊,贺喜县尊,下官这里发现了一首镇国诗啊!”
类似的场景,同样在整个沙俄古界的各个地方上演……
……
罗国首都莫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