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起身继续说:“后世之人还说先生不知兵,治军为长,奇谋为短,应变将略,非先生所长。魏延的子午谷之计竟然搁置不用,导致北伐无功。”
诸葛亮听完哈哈一笑,“不是我不懂兵略,是我
肩负大汉重任,不敢轻易冒险。我也知兵法云兵者诡道,须正奇相合。只是兵法还说过,善于用兵的人,首先需要先立于不败之地,再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机会。常胜者总是在战前经历了周密的分析、比较,认为占据了更多有利的条件,战则必胜,之后才交战。而常败者总是思虑不周,认为有机可趁就先交战,在战争中企图侥幸取胜。
我屡次稳扎稳打,徐图以陇右为根基再进中原,就是这个缘故。魏是大国,良将众多,与高手过招,稍有不慎,满盘皆输。昔日我不纳魏延子午谷之计,便是我通盘考虑后,觉得我军可乘之机不足,贸然攻下关中长安而又难以坚守,实在是不智。
为将者,在乎的是城池夺取、战斗的胜负,而为帅者,更需长远考虑。我军如此,虽然难以速胜,却也不至于速败,只需徐徐进取,等候时机。但可惜天不假时,如果再给我十年之期,我定能恢复中原!”
我听完再作了一揖,“先生之心有识者皆知。先
主主政时期先主刘备的精兵猛将死伤殆尽,甚至连早期南中的叛乱都无力镇压。
可是不出数年,先生就将蜀军训练为天下精锐,打的兵马钱粮数倍于蜀的司马懿畏蜀如虎,坚守不战。虽然司马懿有养寇自重的嫌疑,但是如果打的过,司马懿绝不会一直坚守,自是认为没有必胜的把握。
后世王朝追封先生为武兴王,入武庙与韩信、孙武等兵圣并列,武功之盛不可不服。只是无知之人只晓成王败寇,不解其中深意。”
诸葛亮作揖回拜说:“我毕生愿望只想匡扶天下,但求无愧于心。今日云游至此,不想遇一知音,已经足矣。我没有鬼神之能,也不是完人,天日昭昭,我的用心,后人自有评说。”说罢化作云烟消失不见。
我缓缓地睁开了眼,原来是一场梦。
现在世人对诸葛亮多有误解。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无疑是塑造出最为大众熟
悉的诸葛亮形象,他的笔下勾勒出神仙一般的诸葛亮,还没出场就埋下伏笔,用浓墨重彩的笔调极致渲染,通过数不清的侧面描写,通过跌宕多姿的场景烘托,就为了托出一个陶渊明式的隐士诸葛亮,于是这个诸葛亮出场后,他能掐会算,看看天气就知道有东南风,摆摆八卦就能搞到司马懿抱头鼠窜,就是临死前也要来一出神秘兮兮的禳星,以至鲁迅说“状诸葛多智而近妖”。
可那不是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