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回倒好,清闲无所事事的人弄出了一个大新闻。
别说这里,明天通报天下后,各处都会吵破头。
徐大相的提案很简单,改变国朝重桑国策,将经济作物迁移出去,还列出一笔账单摆在面前。空出来的土地,种粮食。
徐大相上前亲自阐述:“农为国本,国朝所患在于人多粮少,而不在地少。长城以外不适生产,黄河两岸此时因气候恶劣产出贫瘠。然而水土丰茂,气候温润之江南、湖广诸省却遍布桑园、棉田或油菜等经济作物。固然能增强税收富裕百姓,却造成国朝储粮不足,难以应对范围大,持续绵长的灾害。”
“这是一个要钱,还是要命的问题。重桑之策在人口稀少时,的确可以富国富民;若人口稠密成灾时,便是鲜美之河豚。朝廷梳理天下,一应国策也该因地制宜,顺时而动。故而,下官所提移桑固本之策,是顺应此时形势之策。”
“如今国朝缺粮,从外运输受制于种种,且兼粮食粗苯,虚耗不小。若迁移桑棉于瀛洲等地,则减少粮食运输之虚耗。而瀛洲少粮,依赖桑棉生产,方能使其安宁。”
户部尚书毕自严开口:“波及范围过大,急切难行。”
他是赞同了这方面,户部现在为难的已经不是钱,而是粮食转运工作,以及如何降低虚耗。
生产转变,必定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不是执行上的问题,朝中对执行能力是有信心的。麻烦的是造成税收下降,进而导致政绩不好看。
其中,袁可立的压力不小。
朱弘昭若有深意看一眼工部尚书崔呈秀,崔呈秀去年有两条增税提案,一条是秦淮方面的,已经执行正规收入一年近五百万,连带搞掉天下佛门的产业一次性又是三四千万的收入。
崔呈秀的另一头收税提案就是增税桑棉税,以弥补粮食周转带来的虚耗。逼着下面人改桑棉为稻。
算上崔呈秀前日已经通过,有待进一步考核研究的非农补贴税,再看看徐大相的提案,分明是一个系列,相互弥补的两条提案,也可以合并为一。
奇怪的是,徐大相这个独来独往的人,怎么和崔呈秀
这个可以说是官场上人鬼嫌弃的人混到了一起?
朱弘昭看向叶向高:“叶公,如何看?”
叶向高轻咳两声,道:“回皇上,臣以为可行,又不可急切施行。此策的确有利于国本稳固,也符合时宜。臣所虑者,在于急切施行时,造成朝野离心。故而,臣支持崔呈秀所策纳入来届五条核心大策之一,为徐大相移桑固本之大策奠基、开路。也让民间多五年时间做准备,免得朝廷施行时,造成税收下降,民怨沸腾。”
朱弘昭缓缓点头不表态,又看向袁可立:“袁卿,怎么看?”
袁可立也知道徐大相的提案直指根本,不能违逆,就说:“国本为重,臣附议相国。”
两个大佬点头,朱弘昭又看一眼崔呈秀,道:“那诸卿好好研究一番这固本之策,以崔呈秀之策为前驱,第三届相府正式合并崔、徐二卿之策,施行天下。”
崔呈秀双拳捏紧,成了,他的提案正式进入五条核心大策,三个位置占掉一个。如果叶向高再推一把,他这个次相当定了!
徐大相也是长呼一口气,他这个人行事不讲规矩,很受天启看重,又屡屡惹天启生气,天启时期这人就起起落落,被天启打磨着性子。
两个人串在一起合作,中间有个穿针引线的,这个人就是次相史继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