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二月寒

大明宗室 孤君道 2041 字 11个月前

督着。再不济,还有各方面退下来的大军,再次经过整饬的厂卫预防着万一。

自辽东班师以来,朱弘昭就没有给军队换过装,同时京师各匠作坊减产,以生产高质量、高标准的火器为核心任务。保证前后生产的标准统一,方便以后大规模的列装。

此时他可以胡作非为,因为有大军镇着。为了预防军队叛乱引发乱局,他就暂停了换装,同时精简兵员,裁汰老弱,以宿卫出身的军官下放各军,借此达到渗透和掌握基层。

而朝廷中开始为丞相府的设立而忙碌,每天都在讨论着各方面的职权限制,本来这是君臣之间的默契,朱弘昭执意要将权限、责任以明文律法的形式公布,这让才能少模糊,让以后的人少钻漏洞。

他崇尚的是相互监督,负责全面治政的丞相府,每任丞相五年一届,任何人只能在首相的位置待两届,其他的佐相、副相,不论什么原因,只能待三届,最多十五年,多一天也不成。

丞相府首相由皇帝任命,由大将军府推荐左相兼兵部尚书,由都察院推荐右相兼户部尚书,其他四部尚书由首相任命。

六部尚书除去左右相,其他四人是佐相,五寺长官入丞相府为副相,再加上司礼监掌印太监充任的内相,负责太子东宫事务的詹事府詹事为少相,总共会有十四名相,首相为两票,总共十五票,集议的拟票解决。

丞相府的设立,是士林最为关心的问题。他们一直以限制皇权为奋斗目标,为的就是将治政的权力夺回去。这是皇室与士林的矛盾,进而成了朝野之间的矛盾。

朱弘昭主动归政于丞相府,是每个人都希望的事情,除了一些极端崇拜朱元璋的人,比如刘一燝这个老头。

二月十五的京闻报刊上,这个老头儿领着一帮差不多相同立场的朝野重臣、清流与眼巴巴等着当首相的叶向高等东林人爆发辩论战,认为皇帝归政于丞相

府,会造成皇权旁落,进而导致王莽之辈层出,乃至会为祸波及天下万民。

民间对朱元璋的崇拜,或者每一个深刻研究了那段历史的人,都会崇拜朱元璋。以前可以跟着喊皇室归政,现在仔细一想,立马反戈与本身阶级对立起来。

叶向高不得不做出承诺,许诺丞相府诸相在职,子侄不得为官,若有萌官,则不做事。

其实这一点就是大明朝的默契,违反这一点的人并不多。好的方面有王阳明,他中进士时其父就是六部重臣,因为当时刚爆发了科场舞弊案,探花唐寅被牵连其中,王阳明为唐寅说话,于是挨板子流放贵州龙场驿。

就是当时的内阁顾忌王家父子,一个重臣,一个潜力无穷,担心出现权力承袭,门生党羽遍天下的事情发生。

内阁、六部、五寺重臣的子侄,一般都会在父辈致仕后才会出山,往往都是在基层做起。

只有蒲州的张四维做的很差劲,兄弟两个一个当官一个当盐商,真心赚钱。然后继张居正后当首辅,名义上萧规曹随,实际上将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改的不成样子。而他还在内阁,两个儿子和妻族王氏子侄,就在官场崭露头角,真的是百无禁忌,做的很出格。

丞相府只管治政,但官员官印、官身、诰命的制造权力会被皇室握在手里。名不正则言不顺,皇室若不给官印,丞相府任命官员也没有法律效应。给叶向高十个胆子,他也不敢和朱弘昭讨要这个权力,哪怕他面对的是和善的万历皇帝,他也不敢张口。

同时大将军府,内中有四个职位是世袭的,第一是皇帝兄弟的镇国大将军印、第二是太子的辅国大将军印,这两个挂号大将军,世袭不动。辅国大将军有空缺,则以宗室重将充任。

此外云南沐家、成国公朱家、英国公张家轮替掌一枚奉国大将军印,徐家定国公、魏国公两脉轮流掌握一枚镇军大将军印。

此外各地领军的重将名号中加大字,即可参与大

将军府事务,入归中枢则位列大将军府。朱弘昭重新以宗室、勋戚掌握了军权,各地宿将为补充。其中还有两个特殊的大将军,一个是掌握京畿卫戍禁卫军团的骠骑大将军,一个是皇城禁军大将军,这两个由皇帝随时任命,照例充入大将军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