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的文官,上战场宁愿不披甲,就穿着官袍头戴乌纱帽上阵,穿个甲胄都这么忸怩,可想而知武夫的地位有多低。
他的五个儿子都很聪慧,长子黄宗羲更是小小年纪心智果毅,很有主见。
黄宗羲提气,与父亲对视。
“哦,这倒是新奇,不考进士了?”
“监国殿下以武振国,孩儿估计今后,将是文武共治之局面。弟弟们年岁小,考进士可以慢慢来。而孩儿此时投军,正是时候。”
说着,黄宗羲眼巴巴望着父亲,心中忐忑。
“难得有此壮志,监国殿下近来要重设羽林卫,为父举贤不避亲,就为我儿向监国殿下上道折子。近来多多研读武毅戚公所著《纪效新书》,免得殿前考校惹人笑话。”
有些诧异,黄宗羲没想到黄尊素会这么轻松的答应。
轻叹一口气,黄尊素为儿子解惑:“监国殿下为前军三将扬名,而不提监军徐日久,态度已然明确。为父曾听闻殿下说过出将入相之语,只望我儿勤勉,文武兼备,为国分忧,扬我门楣家风。”
黄宗羲绝对是个狠人,这一点毋庸置疑。
此时,京城入夜,各处大放烟花庆祝,黄尊素领着五个儿子出书房,看着漫天璀璨烟花,眨眨湿润的眼睛,道:“武人崛起势在必然,也非坏事。惜哉,大来公!”
在沈阳城楼自缢殉国的辽东经略袁应泰与黄尊素的关系十分要好,如果当年朝廷抬高武人的地位,也不会有辽东接二连三的大败,袁应泰也不会殉国,化为灰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