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想象,大同镇被他清洗后,必然空虚。而东路又兵强将猛,说不好大同镇会被东路诸将逐步掌控。
摇摇头,李墨轩感觉这才是天子的意思。朱以溯死了,但卫所军制重振一事不能耽搁,东路出战塞外活回来的诸将,有军功在身,很容易提拔起来。
至于栽培出东路诸将的朱家父子,朱以溯已死,儿子朱弘昭侯爵在身回鲁藩旧地清养,这也算值了。毕竟历代皇帝赐封的伯爵多,却少有侯爵的。一般来说,只要朱弘昭脑子不发烧,老了混个公爵,死后追封郡王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一边想着,李墨轩再三审核,将一份死亡名单制作完成。
二月初三,朱弘昭率千骑出塞来到东渠战场。随行的还有伤残退伍军士,朱弘昭要带着父亲棺椁回山东封地,临走他要来祭祀出征塞外战死的东路儿郎。
总共做了三份石碑,最大的东路天启元年功勋英烈石碑高两丈四尺,宽九尺厚两尺。上面密密麻麻写
满了战死军将的官职姓名和所立战功,活着的百户军官都有资格署名,还有朱以溯生前写好的祭文。
两块小的石碑分别写着朱弘昭父子的祭文,埋在英烈碑侧近。不管哪个朝代,为边防而死的将士都是伟大的。可能史书只是寥寥数笔某年某地某将征虏大胜,可后人怎么能知道这一战中的将士是怎么死的,可能他们眼中,死掉的人只是一个数据。
皇帝要夺兵权,朱弘昭难道就要双手奉上?
至于三年后孝期守满,所谓的重用还是要看实力。边镇的军将,犯了事只要有强大的家丁部队在手,朝廷见军情危机时,还会既往不咎给一个军前效力的机会。
所以这段时间朱弘昭不离灵堂,却四处拉人,将东路精兵搜刮了两成,尽数举家置办为奴籍,加上朱以溯遗留的家丁,他硬是凑出了三千家丁。
对于当朱弘昭家丁,将士们并无抵触情绪。谁也不知道朱家父子离开后,东路的卫所制度会不会荒废。朱弘昭塞外的表现可圈可点,也不是那种扶不起来
的人。
当兵的不怕战死,最怕的是死的毫无价值。人白白死了,连抚恤都捞不到,那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他们喜欢跟着给他们生活保障的人,能保证胜利的人混。显然,朱弘昭这方面做的不错。
“列队,发!”
十个百人方阵,依次持铳对着苍茫天际放空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