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造轮子

()接着,秦钧用木铲继续掏炉子,又得到了许多散碎的铜块、铜粒。

这些铜含有许多泥沙和草木灰,其中有一些表面还被氧化变黑,想要变成铜器还得进一步熔炼。

不过这一步更简单,用锅“煮”就行了!

把铜块、铜粒装入一个四方形的敞口陶罐里,再加入一些作为还原剂的木炭粉,地上挖个浅坑先铺上一层木炭,陶罐用石头稳稳架在木炭上面,再围上一圈木炭和干枯小树枝将它包围,点燃“篝火”扇风使其烧到最旺。

不要小看木炭,在18世纪焦炭大规模应用之前,人类炼铁炼钢都是用的木炭。

而焦炭取代木炭的原因是便宜,实际上木炭的热值比焦炭高、还原性比焦炭强,唯一的缺点是硬度较低,无法用在现代超大型的高炉上。

巴西21世纪还用木炭炼铁,照样美滋滋。

红铜1083度的熔点,连炉子都不需要,一个木炭火堆就足够了!

在火堆燃烧的过程中,秦钧又往陶罐加了一些木炭粉。

等火烧得差不多了,他小心翼翼地用水熄灭降温,此时陶罐里的铜已经熔化过一次又重新凝结,彻底冷却后敲碎陶罐……

“啪!”

一块方方正正、闪烁着金红光泽的铜块,出现在了秦钧和原始人的面前。

铜块一端小一端大,呈现出对称的梯形体。

其中大的一面黏连着许多杂质,这是铜在陶罐中熔化之后“漂浮”的草木灰、泥沙等物,需要进一步清除磨掉。

在铜块的各个面上,都有一个凸起的“钧”字!

这是秦钧在制作陶罐时,用弯曲的树枝在其内部雕刻出来的,因为是敞口的罐子所以并不困难。

铜汁在陶罐凝固之后,自然就形成了四个阳文。

秦钧把这块铜拿了起来,沉甸甸的大约有二十多斤的样子。

不过等进一步打磨完成,它就是一“钧”,也就是三十斤的重量,反正一斤多重都由秦钧来定义。

没错,秦钧炼出的第一件铜器,就是一个秤砣!

在原始人的围观下,秦钧亲手在河边把铜块打磨得漂漂亮亮,上面的阳文也用燧石刀小心地修整了一番。

最后,他把铜块双手捧着,神色肃穆地对众人说:“这是‘钧’!”

“钧?”一个族人问。

“光!这个东西,叫做‘钧’!”

“……”

原始人沉默了一会儿,接着所有夏族人都大喊了起来:“钧!钧!钧!钧!……”

就连那些野人奴隶,也忍不住加入了呐喊的行列,为自己能参与制作了“钧”而感到与有荣焉。

而干活最重的夷狄奴隶,则是神色敬畏又充满了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