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不过三,可这已经是李二陛下当朝第四次关于封禅的奏疏了,从陛下的圣心来看,满朝文武谁都知晓李二陛下对封禅是迫切希望的。
当然武将们对李二陛下举行封禅,是没有什么话说的,这般青史留名的大好事,除了赞成,当然还是赞成。
文官们当然也知道这是青史留名的大好事,可是他们比武将们想得更多,因为封禅这般的国家大典的开支用度,是一比巨大的开销。
可是,文官们这次没有人出来反对李二陛下,所谓的御史、谏臣没有,就连当朝第一大喷子的魏征也没有站出来反对。
因为摆在他们面前的教训,已经够多的了,此前的分封事件,包括萧瑀在内多少人成为了李二陛下刀下的朝堂悲剧人物。
陛下需要的是,只有一个声音的朝堂,是绝对忠诚于他的朝堂!
此时此刻,站出来反对李二陛下,面临在他们面前的,只能是和之前那批被李二陛下处理的人一样的下场,要么免官、要么降职。
但凡是稍微有一点朝堂头脑的官员,都不会在这个时候和李二陛下顶牛对着干。
终于,贞观朝堂上,第一次全员表态支持,通过了关于《贞观十一年泰山封禅的重大决议》。
在朝议上,李二陛下雄姿英发地昭告天下,他降于泰山封禅,并下诏公卿博士商定封禅的礼仪。
鼓励文武百官积极主动,踊跃发言,为圆满成功地举办大唐第一届泰山封禅大典,群计群策,光荣地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于是国番监司业兼国子博士刘伯庄、睦州刺史徐令言等纷纷踊跃参与,上表自己对封禅礼仪的了解。
毕竟,封禅这可是多少年也难得一遇的盛举、壮举。
就算不能亲身陪同陛下驾临泰山封禅,能够在封禅盛典的事前准备活动中,崭露头角,也可以展露自己的才能和赢得陛下的好感。
可是因为想要出名的人太多,为了体现自己的能力,上书的官员们相互质疑对方的礼仪,提出不同的见解,还批判《贞观律》中封禅仪注简略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