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
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这是樊於期的名字,第一次在史书上出现。
在此之前,樊於期这个名字,从来没有在任何一部史书中出现过。
樊於期这个人,就像是凭空出现的一般。
那么问题就来了。
以往那个桓齮将军兵败之后,到底去了哪里?
而这位突兀出现的樊於期将军,到底是什么来路,又是什么事情得罪了秦王,才不得不逃往到燕国。后世复旦大学的杨宽教授曾经给出一种说法,那就桓齮与樊於期本就是一个人,但所持理由只是时间相近,名字读音相仿而已。战国时期毕竟年代久远,很多事情已经无法考证,因此杨宽教授此言,也就
此成为假说。
赵迁虽然是学历史的,自问对历史也比较精通,但对于这些连教授们都搞不清的历史问题,赵迁也只能在心中打起一个问号。
这个问号在赵迁的心中存在多年。
现在一个真实的桓齮就出现了自己眼前,赵迁自然忍不住多看两眼,想好好了解一下桓齮与樊於期之间的区别。
可赵迁这一看不打紧,直接把桓齮心里给看没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