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般情形下,汉廷自是不会再大举募民戍边。
发展内郡工业都劳力不足,迁徙百姓到边郡屯田?
脑子没进水吧?
十余年来,各郡县多是风调雨顺,没甚么大范围的天灾,粮食产量严重过剩,长安太仓和各地常平仓的储粮都爆仓了,没瞧见汉廷都迫使西域诸国改变饮食结构,必须向大汉购粮么?
汉粮价廉物美,早已彻底击溃西域诸国本就脆弱的当地农业,加之汉廷极端霸道的在西域颁布禁伐令和禁垦令,凡擅林垦荒者,杀无赦!
毫不夸张的说,现今敦煌边塞一旦封禁,不出数月光景,已接近百万的西域胡人必定闹出大饥荒。
风险自然不小,但就算出甚么岔子,死的也不是汉人,汉廷自是不会在意的。
粮食在运送途中的损耗也不小,然买单的是西域诸国,作为倾销方的大汉,只求尽量减少境内粮食过剩造成的损失,避免粮价崩盘,旁的也不甚在意。
降低粮食产量?
不可能,现今的粮食过剩无疑是短期现象,随着大汉人口不断增长,将来必定能消化掉这些粮食余量,甚至难保不会出现供给不足。
若非如此,皇帝刘彻为何心心念念想早些搞到美洲原产的玉米、番薯和土豆等高产作物。
目光要放长远,非但不能减产粮食,还得提高农耕技艺,在维持现有耕田亩数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增产,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昔年汉军诛绝乌孙,横扫西域,幸存的西域胡人不到六十万,现今却近愈百万,多半是靠吃汉粮养出来的。
汉人身为西域胡人的衣食父母,薅薅羊毛,每岁征役收税,那是给胡人机会,报答养育之恩。
五十万哀劳百姓,将由西域百余小国和城邦分而接纳,不收也得收!
西域的国君和城主们皆是深知,汉廷若想要他们的命,都无须汉军亲自出手,一道诏令颁下,多的是想取而代之的本地贵族。
多年来,西域诸国皆不得整军经武,只能以吏卒维持境内治安和保障商道,便连遇着大批悍匪马贼,都要上报西域都护府,请汉军出兵清剿。
命不由己,又岂敢对汉廷有半分违逆?
收就收吧!
好在西域胡人不似汉人般歧视外族,倒不是他们道德高尚,而是放眼四顾。论起开化程度,西域胡人着实偏低,唯一值得自豪的,就只是比中亚诸国更早成为大汉藩属,托庇于汉廷的羽翼之下。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但凡强盛到一定的程度,跪下来舔靴子的外族,也会深以为荣的。
崇洋媚外嘛,也不是后世华夏的公知精英们独有的脾性。
总而言之,汉廷诸公不缺大规模迁徙百姓的经验,西域诸国也极为识趣,乖乖依照汉廷颁布的各式条陈着手准备,以便妥善安置将要到来的哀劳徙民。
大汉君臣皆是知晓,哀劳徙民必定对汉廷乃至汉人抱持着不小怨恨,易地而处,谁被迫抛下年老孱弱的亲眷不顾,背井离乡,远徙万里,心里都难免悲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