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四章 丝丝春愁

汉武挥鞭 汉武挥鞭 1717 字 11个月前

齐鲁孔氏最是数典忘祖,孔老夫子在九泉之下只怕是夜夜哭嚎,为不肖子孙捶胸顿足,悔恨当初没将你等射到墙上的。

(郑重声明:看到这本书的清吹儒吹赶紧滚犊子,作者向来几乎从不删评论,然见得清吹儒吹犯恶心,不删不痛快。老子就是这么弱智无知,就是这么偏激狭隘,就特么要屠绝外族,不爱看就滚,废特么甚么话?有本事再举报,再让老子封次书,草!)

……

本书作者或许患了躁郁症,再度跑题,言归正传好了。

行过大朝会,皇帝刘彻分别召见了各郡太守,拿着他们写的策论,皆是劈头盖脸的臭骂一通。

武将出身的写得狗屁不通,文臣出身的倒是文采斐然,却多高谈阔论,流于空泛虚言。

忧国忧民,心怀社稷……

狗屎!

刘彻瞧着多位内郡太守竟写到治国方略了,真是火冒三丈,自个的一亩三分都没治理好,操朝廷的心作甚?

皆是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能不能踏踏实实的做事,想想如何让治下百姓过上好日子?

刘彻快是气得脑溢血,真不待见这群家伙,索性让他们早些离京,就跟驱赶苍蝇似的。

然此事可不算完,各郡太守回返治地后,每月皆得根据朝廷邸报,写篇符合当地民情的治政策论,遣人送来长安呈给皇帝批阅。

请人代笔也成,然皇帝陛下已是言明,待到腊月再度返京述职时,必会一篇篇翻出来细细计较,到时应对不了的,且等着挨收拾。

除却镇守边陲的数位边郡太守,刘彻是真敢大肆撤换各郡太守。

大汉现下朝局稳固,四海升平,日后必要以经济建设为主,容不得封疆大吏尸位素餐。

刘彻就不信,这群家伙舍得放弃高官厚禄,继续怠惰政务。

各郡太守晓得皇帝陛下正在气头上,皆是溜得比兔子还快,到得正月中旬便已全数启程离京了。

各地县令的策论是先由丞相府批阅,再呈给皇帝圣阅。

刘彻随意扫了扫,觉着倒还过得去,心境也就缓和了些。

毕竟县令们多曾在公府待诏,在外放为地方官前,又经过层层评鉴筛选,还是有一定水准的。

外放之后,因着县府的编制远不如郡府细化,县令们打理具体政务的经验自是比郡守们丰富得多。

其实此番来得若非各郡太守,而是该郡的诸曹掾史,水准应不会比县令们稍低,然掾史们的执掌太细琐,缺的是大局观。

日后还得进一步完善官员的拔擢制度,尽量避免直接从朝堂空降各郡太守,免得脱离当地民情。

除却少数特例,京官外放也得从基层做起,免得脱离实务,只会空谈务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