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婶就是其中一员,她虽是个精细人,但秉性善良,好人还是有好报的。
昔年跋子沦为女奴时,多蒙王婶关照,如今做了乘氏侯夫人,更贵为梁王嗣子妃,自是要回报这份恩情。
梁王妃将在联合制衣的份子分出不少,过到儿媳妇跋子名下,使得跋子也成了那甚么股东。联合制衣的股东都可举荐些人手出任相应掌事,跋子便是举荐了王婶。
同为刘氏宗妇,主掌联合制衣的江都王妃杨绮罗自不会驳跋子面子,又见王婶是个手脚利落的灵泛人,连开百余间成衣作坊,人手也是不足,索性让王婶做了一间成衣作坊的总掌事,月例六千钱。
国舅田胜亦是通情达理,大方的命养殖场的总掌事与王婶消了长契,不误她的大好前程。
王婶自是乐疯了,成衣作坊的活比养殖场干净轻省,虽也常起早摸黑的加班加点赶工,但总比养殖场轻松得多。何况她还是总掌事,只要安排好下边的掌事们,便不需事事亲力亲为。
六千月例啊,自家老汉的月例也才将将三千大钱!
王婶也知道得为总掌事是靠了跋子的面子,今后若是做不好,非但会丢了大好差事,还会教跋子颜面无光。
掌管好成衣作坊,她倒是有些信心,毕竟在田氏商团做了好些年,联合制衣的基本章程多是与之大同小异,讲究的是无论少了谁,都不会影响作坊运作。
总掌事只需熟识制作成衣的各项工艺,并掌管好入货和出货的工期和账册即可。
王婶是个懂得上进的,想着身为总掌事,不识字可不成,便在每日下工后,向自家儿子王富贵学识字,不求会写,好歹要能看懂章程和账册不是?
谋求生计往往是促人上进的最大动力。
正如后世之人,从小学到大学,学了十余年英语也没太大成效。待得毕业后若公司将外派的机会摆在眼前,为了能赚大钱,不惜先花费数万报补习班,每日废寝忘食的啃商务英语。半年的学习成果绝对能顶先前十余年,个个懊悔连连,若昔年在高中能有这等劲头,考进清华北大不在话下的。
王婶亦是如此,半年不到,非但能看懂成衣作坊的章程和账册,连西厢记都能看懂不少,除却书中那些诗词难解其意,旁的字句连蒙带猜还是能读懂的。
尤是近日新华书局贩售的那些新书,说是甚么白话文小说,总之比西厢记更好懂,没甚么之乎者也,词句简单直白,通俗易懂。
王婶将十本小说全买了,每日下工就津津有味的捧着看,说废寝忘食有些过,但手不释卷倒是真的,用晚膳的时候都是边吃便看,偶尔还会放下竹箸,自顾自的傻乐。
王老实觉着自家婆娘彻底魔怔了,无奈自个月例仅有她的一半,腰板挺不直,也只能认怂,随她去了。
华夏妇女自古最爱扎堆,聊些家长里短,坊间传闻,王婶读到小说中南越王族种种密辛,自然要与街坊四邻的三姑六婆们好生说道说道。
尤是成衣作坊内的掌事们多为女子,识字的亦不少,就跟后世追剧的女白领似的,上工闲暇之余,皆是聚在一处,谈谈昨夜将小说读到何处,那媚珠如何如何痴情,偏生多情总被无情伤,教赵始那渣男害得国破家亡……
没读过那些小说的掌事压根插不上话,唯恐日后再赶不上话头,要被渐渐排除出这小圈子了,下工后忙是去东市的新华书局买上几本,连夜啃书。
于是乎,新华书局刊印的初版小说迅速售罄,随即再连番刊印数版,并大量运往各郡县的分店。即便不会如京畿三辅这般火爆,但大汉百姓的喜好应是差不多的,销量不会太差。
新华书局在北阙甲第的总店要保持格调,多是刊印经史子集,并未贩售这些小说的。
起先长安的贵妇贵女们多是未曾留意到有新书刊印贩售,然而随着那些小说迅速席卷民间,书中种种新奇秘闻喧嚣尘世,她们才晓得新华书局出了新书,还是民间口碑大好的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