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三章 第四种中微子

实验反应堆产生强大的中子流并伴有大量的β衰变,放射出电子和反中微子,反中微子轰击水中的质子,产生中子和正电子,当中子和正电子进入到探测器中的靶液时,中子被吸收,正电子与负电子湮灭,产生高能γ射线,从而来判定反应的产生。

虽然反中微子通量高达每秒每平方厘米5x10的13次方个,但当时的探测记数每小时还不到3个。

1983年,物理学家在日本岐阜县利用“切伦科夫辐射”原理建立了超级神冈探测器。

超级神冈探测器的主体部分是一个建设在地下1000米深处的巨大水罐,盛有约5万吨高纯度水,罐的内壁则附着11万个光电倍增管,用来探测中微子穿过水中时发射出的切伦科夫光,从而捕捉到中微子的踪迹。

所谓切伦科夫辐射是指当带电粒子在介质中穿行时,其速度超过光在介质中的速度u时就会发生切伦科夫辐射,发出切伦科夫光。

具体来说,当中微子束穿过水中时,与水原子核发生核反应,生成高能量的负μ子。由于负μ子在水中以099倍光速前进,超过了水中的光速(075倍光速),所以它在水中穿越六七米长的路径便会发生“切伦科夫效应”,辐射出所谓的“切伦科夫光”。

这种光不但囊括了038-076微米范围内的所有连续分布的可见光,而且具有确定的方向性。

因此,只要用高灵敏度的光电倍增列阵将“切伦科夫光”全部收集起来,也就探测到了中微子束。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中微子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

而现在,已经是2075年,不同种类的中微子探测技术早已成熟,但除了此前提到过的三种中微子外,人类并没有发现第四种中微子的存在。

理论部分和实验,要么是理论有问题,要么是实验存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