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年观潮将至,她去那烂陀找藏半莲,却被烂陀僧告知,藏半莲今年需在烂陀河的佛像下念经,不得乱跑。没办法,她只能混迹在热闹的人群里面,无心观看这一年一度波澜壮阔的鱼潮回游。
她在河边寻找藏半莲的身影,僧侣中那个年纪最小的顽童便是他。顽是顽了些,不过诵经的模样还蛮认真。
他这个小沙弥常常学那些老和尚,满口的慈悲为怀,普度众生,说一出是一出。
去年住在烂陀寺之时,她看见藏半莲在盯着一个“缘”字发呆。她觉得很奇怪,一个“缘”字有什么好看的?她去问自在观大法师,大法师告诉她:“那不是看,而是是禅悟。”
问来问去她也不懂,最后此事就不了了之。
……
今年的鱼潮万佛朝宗过后,天地大变,百年难遇的旱灾降临那烂陀。父亲的生意受到波及,当地人耕种的田地颗粒无收。
他们还因争夺水源引发了严重的矛盾。说来也可笑,居住在烂陀河上游的居民,居然提出“填河截流”的方法,那下游的人一听,当然是不干!双方大打出手死伤很多人。
最后,连烂陀河的河水也干枯了。
“填河截流”不成,矛盾却愈演愈烈。他们面对的不仅仅是饮水问题,还有由干旱引发的饥荒问题。
那些走投无路的人,整日寻觅在烂陀河干枯的河床上,收集旱死的腐鱼当做食物。干旱起初,吃腐鱼的人很少,到后来越来越多。
每当夜幕降临,藏半莲便拿着一个鱼篓,悄悄跑出寺庙。他在河床的水洼里寻找还活着的鱼,他把它们捡回来,养在寺庙里的莲花池中。
他觉得,这也是一种修行。
直到有一天,自在观大法师发现了这个秘密。于是他告诉藏半莲,生命的意义就是一个生命从另一个生命那里摄取养分,从而使自己得以残喘。你救的鱼也不例外。
他当着藏半莲的面把一条蚯蚓丢进莲花池里,一眨眼的功夫,那条蚯蚓就被鱼吃光了。
“鱼没有食物就会饿死。你觉得师傅此举是救了鱼,还是害死了蚯蚓。”
年幼的藏半莲十分不解,师傅这是什么意思呢?若说慈悲为怀,普度众生,师傅当初不是也救了那对卖伞的父女吗?
自在观大法师慈祥的笑着,在纸上写下一个“缘”字送给藏半莲。道:“你上次禅悟,有没有禅懂这个“缘”字?”
藏半莲摇摇头,不知道之间有什么联系。
“以后你会懂的。”说完,自在观大法师便走了。
过了很久,莲花池里的鱼开始陆陆续续的死亡,雀离深知这是因为没有鱼食的缘故。可他始终没有禅懂自在观大法师的那句话。
到底是救了鱼,还是害了蚯蚓?如果要喂鱼,蚯蚓就会死;如果不喂,鱼就会死。
他从干枯的河床把鱼救回来,是为了救鱼。现在因不喂它而造成它的死亡,是不是变成了害鱼?
有甚话说,出家人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到底如何权衡?藏半莲心里极乱。
……
恰巧今日父亲又带她到庙里还愿。她得知藏半莲的烦恼后笑的花枝乱颤。道:“鱼除了吃蚯蚓还吃水草和草籽。”
于是一整天,她都和藏半莲在山上挖草根,还约定好夜晚去烂陀河里找鱼。这仿佛成了两个人的秘密,往后的日子,他们白天在山上挖草根采草籽,夜晚到河里找鱼。
可越往后鱼越少,可挖的草根也越少。到处都是难民,到处的人都在寻找食物。
……
有一天,一大群难民闯入寺庙,他们不知道从哪得知,那烂陀寺的莲花池中养有鱼。
难民因饥饿而变得暴躁,任何敢阻拦他们获得食物的人都将成为敌人。寺庙里没人敢拦,藏半莲站在莲花池的岸边握紧拳头,指甲嵌入肉中。自在观大法师早有预料,所以他叫藏半莲离开,可藏半莲怎么能装作熟视无睹?
难民们非常疯狂,把鱼抓住后就地生吃。只见一条活生生的鱼被牙齿被撕裂,再被他们一口一口的咽到肚子里,鱼血滋得他们满脸都是。
形同野兽,哪还有半点人样?
他们有八十多岁的老人,也有八九岁的小孩儿和孕妇。
藏半莲从愤怒慢慢的变成震惊。
生命的意义就是一个生命从另一个生命那里摄取养分,从而使自己得以残喘。我是救了鱼,还是害了蚯蚓?眼前这一幕让他突然明白,此鱼非彼鱼,此蚯蚓非此蚯蚓。
……
入夜,淡淡的月光进入那烂陀,她不并知道庙里发生了什么事,按照约定,她来那烂陀找藏半莲一起去找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