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经历过高考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人,最不怕的就是考试了,大考,小考,月考,摸底考,考得人吐!
既然决定要下场,韩缜早早就通知府里做好前期准备,像报名啊,有些事有侯府出面有很多便利。
他们永宁侯府的老祖宗是流浪儿出身,只知道自己姓韩,父母家乡一概不知。后来跟在太.祖身边打江山,一直打到了京城。后来论功封赏时,干脆就将籍贯落到了京城,自此落地生根,繁衍子嗣。所以韩缜不用跑到别地去,留在京城就能科考了,倒也便宜。
侯府里对他这么小就下场很惊讶,除了老侯爷,叶婉婉,他们都不太了解韩缜的学习进度,虽然自小就会夸赞他天资聪颖,但是只以为比常人聪明些有的,总不会太夸张!
就是永宁侯也不太清楚,一是他无所谓韩缜学的好坏,他更注重其他方面;二来也是他的心思都在军务上,也是相信儿子,对韩缜这方面的关注就少了!
所以众人惊讶有之,嗤笑的也有,也不乏关心的!
在一起读书的几位堂兄弟中,倒是知道韩缜的功课应该学得比他们深,因为往往谢琦是单独教授他一人的,就是因为进度不一样,但是具体到了哪一步就不清楚了!
倒也不是说谢琦因此就忽略了他们,既然当了他们的夫子,他就必定会尽到自己的责任!
像韩纭实在不是读书的料,有谢琦的引导,加上韩缜时不时的鞭策,也不过是熟读三百千,其余四书五经不过拿基础的了解个大概,能通读常用字,知晓常用的典故大义,就不错了。
你让他去考试答题,提笔作文,那纯粹是为难人!
大房李氏大概是心知肚明,儿子初时连一本《三字经》都背不下来,能有现在的成绩其中老师也是花费了心思的。可是儿子也只能到这个地步了,想走科举基本是没有指望了,她也死心了。现在她倒庆幸儿子当初坚持一心习武,如今看形势也是一条出路,将来靠着他二叔能混个一官半职的,也比做平民百姓强些!
至于韩纬,虽然他天资有限,却也知道谢琦教学质量高,比外面的先生强多了,也并没有因为堂弟而忽视了自己。并不像他娘说的,先生因为韩缜而入府,就将所有心思都放到了堂弟身上。
他知道他娘一心期待着成才有些着急,所以仔细分解了一番,不想他娘误会以致和二房生嫌隙。
韩云清和韩云静更小,别看大家好像都是同岁,可是一开始就好比韩缜有着高中自学的水平,人家才是真正的小学生从头开始,本来就不能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