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第 136 章

监察御史敢随时怼他,广州知州骂他‘判父母,从仇仇,非人之情’。

秘书省的汪应辰在尚书的时候直接说,这皇帝‘忘积年之耻,独不思异时意外之患乎?’

在赵构没有子嗣之前,他原本打算得过且过混完几年就把位置传给继子,自己专心从书画艺术的研究事业。

可是那两个皇子的降生,直接让这个人变得越来越与从前截然相反。

最近几年里,他一改从前的老好人模样,不仅和金国明着相争,重用主战派臣子,还直接杖责了十余个直面犯上的逆臣。

就如同一头猛狮终于睁开了眼睛一样。

人们渐渐意识到,皇上再也不是从前那个什么事都能忍的平和之人了。

他会怒,更会杀人。

这些年里,中央的权势几经流转,但主力量一直都被压在了赵构的手里。

否则臣子们早就将他架空,按照最主流的意愿去布置防御准备应对金国来袭了。

他把手中被压着的君权攥紧,开始利用临国和金国争,如今正式开战之后,竟露出与完颜雍不相上下的嗜血一面出来。

杀来使,戮金民,一切人们想象不到的旨意接连传达。

更可怕的是,他在临安的宫城之中对大臣的监听和控制。

臣子们一开始是不知道监控室和窃听器的存在的。

可是赵构早就和柳恣他们谈了生意,在宫城之中对各个衙门官署都开始施加越来越多的监控,进而清除所有他认为是威胁的人。

而为了提防柳恣,他几乎很少在宫里大声说话,有事都直接递纸笔文书。

所有的文书在被阅览过之后,还要当面烧掉。

他越来越沉默,也越来越阴冷。

从一个笑呵呵的中老年艺术家,渐渐地回归成了一个帝王。

但赵构把控不住的,是那些他想从临国彻底抢走的东西。

在冷兵器时代里,□□的存在就是个bug。

无论是榴弹/炮还是汽车,这种科技全部被临国死死控住,根本没有被窃听和偷窃的任何可能。

柳恣在这方面和钱凡几乎每个季度都要确认一次,更是数次加强参政院的政治筛查和科研院的进出监控。

必要的藏书和藏数据之处全部新加了虹膜锁和指纹锁,开放权限被不断地缩小,知网里的阅览范围也在不断地缩小。

与军械制造同样被宋国盯上的,还有金属冶炼技术。

宋国不是第一次窥伺金属冶炼技术了。

他们换着法子提出交易,可临国就是不肯松手。

钢铁什么的其实还好说——在临国没有突然出现之前,宋国全国上下的钢铁冶炼量就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煤炭和钢铁的数量都极为惊人。

可论精度、强度、韧度的控制,以及铸币能力,宋国根本没得比。

他们根本不像临国那样承袭几千年的文化和科技,还在摸索起步的阶段。

宋国如果想要稳定经济,就必须发行足够稳定的货币。

但是如果发行纸币,无论是防伪能力还是价格稳定程度都比不过临国的纸币——临国的纸币甚至可以在多家银行随时拿旧的换新的,保证人人手中都有漂亮地印着白鲸的新钞。

在铜币的铸造上,宋国是真的没有办法。

他们造十万两价值的铜币,可能需要花费十三到十四万两——这也太亏了。

有不少官吏甚至劝着皇帝去使用铁币,但也很快没了声音。

临国这边按着不肯给,自然是为了诸多方面的主动权打算。

问题是参政院的人沉得住气,商圈的人就沉不住气了。

他们有工厂,有各种各样的机床和建模师,就算弄出一箱游戏币出来都不是什么难事。

以现代的工业能力,搞出个能在古代广泛流行的金属货币真不是什么难事。

可这个生意,暂时没有人敢去碰——

因为钱凡那孙子太他妈的凶了。

钱凡作为军部的主事者,一直吩咐多余的军力轮流参与秩序的维护。

司法院还有参政院那边试图闹事或者搞事情的人,基本上下场都没有好到哪里去。

他当年一个人带着一个师一路向北一州接着一州轰过去的传说,到现在都有说书先生添油加醋的天天讲。

利益固然是诱人的,可谁都知道,如果真的越过参政院和宋国私下接触,还悄悄代为铸币,那真的是在找死了。

目前宋国的经济在不断稳定,但确实要付出对应的代价。

——临国表示可以代为加工质量上乘的铜币出来,但肯定要收加工费和关税。

但也远远比他们自己造的东西要好得多。

宋国自己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还是不得不一箱一箱的买这些对于临国人而言像玩具一样的钱币。

而之前市面上流行的十几种乱七八糟的货币,也在被商部不断地收缴和清洗掉。

商部的官员们在留学培训之后,一个个都好像在肚子里塞了不少的货,对什么事情都能谈的头头是道,就搞得好像都成了管仲再世一样。

他们在两个月的时间里不仅学了饱和度极高的经济学概论,其他的常识也补充了不少,甚至还接触了些科学概念。

赵构虽然对这些人的忠君程度持保留意见,但也不得不肯定这些人在各种问题上的解决能力。

确实能力长进了不少。

陆游作为被监视最严重的那一个,今年竟已经升到了商部尚书,更为殷勤和忠实的为他汇报商部上下的大小事情,而平日的言论也从来没有出过茬子,算是赵构比较放心的官员之一。

临安有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接了电灯,整个宫城在夜里更是灯火辉煌。

而朝廷也渐渐松了口,开始允许更多的人在朝廷的控制下去扬州留学。

临国这边到了八月中旬左右,厉栾终于通过了所有的审核与手续,成为了与白鹿并行的第二个副元首。

她并没有时间去庆祝升职,在参加完授职和授勋之后就去了海州,开始参与四州改革。

常州和州等地是隶属于宋国的,如今已经发展的非常不错了——

工业区在不断地扩张和建设,每天都在吸收更多的务工者。

但临国自己这边的旧有领土,也终于该被后妈管管了。

当年在扬州之战以后,临国派兵一路杀到了沂州,被两国皇帝赶过去低头道歉求和,也连带着吞了好些的城池下来。

泗州、海州、楚州、沂州,各个都是好地方。

但是在最近几年里,这四州的存在基本上都是功能区,并没有被更大层次的调整和规划过。

其中有几州物产丰富,便成了动脉般的资源供给区,不断地为扬州的工厂送去更多的新鲜血液。

临国一开始的发展战略里,就是坚定的单城流。

他们既要抗下历史洪流里必然的冲突和战争,还要想着法子复苏工业和科技,让扬州城里预计过千万的总人口能够享受到2000年前后的生活水平。

单城流没啥问题,扬州未来还会不断吞并更广阔的面积,成为如时都一般的多功能区存在。

但那几个捡来的孩子总归是要拾掇一下的。

厉栾成为副元首以后,权力进一步扩大,去四州开启了独立的改革。

而她所使用的套路,也颇有些像当年江银人初入扬州一样。

现在的扬州,就是第二个江银。

进出都要有所限制,而且都设置为半开放式——

新的城民和访问者未必能顺利的进入扬州,但出去倒是检查程序比较简单。

四州都开始开启人口登记,并且陆续建立起招工署出来,预备着建设新的居民区和重工业区。

这四州的存在应该是锦上添花,但决不可是临国的命脉。

未来如果战争爆发,扬州可以毫不犹豫的切断与这四州的联系,但自己境内的经济和工业生态不会受到太大影响,才是理想的共存方式。

辛弃疾听说了厉栾去了北方的消息,略微关注了一下四州改革的相关新闻。

他现在的所有精力都放在了第一届pca会议的召开上面。

这届会议里,会有临国、宋国的多位巨商、政府高层,以及三企之中的重要股东参与会议。

他们不仅会进一步的讨论共同的宏观战略,而且也会进行相互的熟悉和交易。

财政院甚至直接去江银中学临时挑了十个新的实习生,来帮忙布置会场以及确认所有的人员就位情况。

等一切都准备稳妥以后,广陵宾馆再一次住满了来自外国的客人,会议也如期召开。

他作为实习生自然没有座位,但可以候在场内,顺便听一听这些人都在讨论什么。

这一次,熟悉面孔多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