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他就是准备放开进士的龙头让进士数量淹没官场,这是目前最好的办法,虽然不是他计划中的,他计划中的其实是公务员考试,但那样的话会让文官们和他拼命的,而且目前条件也还达不到。但可以放宽举人标准,放宽进士考试范围,让各种科目的进士汹涌而出,站在同一标准上到各地去当那些佐贰官,再从佐贰官里面提拔主官。虽然吏部可以玩潜规则,只提拔那些他们认为的正牌进士当主官,但那样就等着承受数量更多的其他科目进士们的熊熊怒火吧!
这说白了就是分化瓦解。
必须得明白,江浙算是大明最进步发达的地区,这里的读书人还是有些真才实学的,比如松江那些睁开眼看世界的,比如说顾炎武这样的,要知道这里可是诞生了徐光启这样的。
但八股文和进士数量限制了他们。
杨庆给他们这个机会。
让进士数量几倍暴涨,让那些不擅长八股文,但却更懂那些实用知识的读书人有跻身进士的机会,他们肯定会欢迎的,他们擅长的知识终于有了用武之地,然后会有一大堆懂实用知识的读书人成为进士,和那些写八股文出身的进士一起获得相同的机会,都被扔到地方上当佐贰官,并且通过当佐贰官获得升迁并一步步成为朝廷重臣。
如果吏部歧视他们……
这是必然的,吏部的文官肯定视这些杂科进士低人一等,然后在升迁上卡他们脖子。
但是。
他们也是士绅啊!
他们很多甚至还是世家呢!
就像顾炎武也一样没考中过,但如果他通过其他科中进士呢?考天文地理那些八股举人肯定考不过他,他这个进士唾手可得,当佐贰官他肯定也会当得很好,但如果仅仅因为不是八股文出身就受到吏部的歧视,始终得不到升迁机会呢?他会如何看待吏部这些脑满肠肥压制人才的家伙呢?那些和他一样出自江浙士绅集团,但同样因为这些原因受到同样歧视的杂科进士呢?
江浙士绅集团立刻分裂。
他们的内斗立刻开始,甚至东林党之外新的结党也立刻出现。
这也是必然的。
东林党成为江浙士绅的代表,就是因为东林书院学生为核心,在官场上形成了利益集团,而江浙士绅没有别的选择只能选他们当代表,但如果有别的选择,这些士绅终究不是铁板一块。顾炎武这些人背后的家族乡党姻亲朋友们会同样因为他受歧视,而对东林党把持的吏部生出不满甚至反感,然后他们就会抱团成新的势力,开始在江浙士绅集团内部反对东林党。
剩下杨庆就可以在削弱的东林党和这些新势力之间玩合纵连横了。
至于官员增多朝廷负担增加……
那个不值一提,这些佐贰官在很多地方本身都有,只不过以前是由举人监生之类担任,杨庆改成由正牌进士担任,一个县本来就应该配齐各种佐贰官,这样也有利于他以后对地方官制的改革。再说哪怕一个八品县丞也不过月俸七石多点,而且这些家伙在地方上为了争出头机会,肯定还会互相盯着随时准备找对方贪腐把柄,这样也算互相监督了。
当然,黄得功肯定理解不了这么深。
但杨庆又要搞事情他是清楚的。
“忠勇侯,您真不愧是……”
他感慨地想说什么,但却找不到合适的词汇来形容。
“作死小能手?”
杨庆笑着给他一个新词。
“平等。”
杨庆说道。
“金字塔型的大明是不公平的,和平时期上升通道断绝更是危险,甚至可以说致命的,阶级的固化最终只能逼迫最底层站起来,用一场尸山血海的战争掀翻压在自己身上的所有阶级。
我不想玉石俱焚。
那我就得想办法改变这一切,能够让太平和秩序延续下去,那就得把这个金字塔拆掉,让所有人都站在同样的高度,拥有同样机会,最底层的无产者,自耕农和小商人,大地主和豪商,甚至于勋贵和官员,再没有谁压着谁,所有人都一样,哪怕宗室也一样,在这个天下只剩下一个人可以比别人高。
皇帝。
但皇帝以下皆平等。”
他接着说道。
“你到底想说什么?”
黄得功警惕地说道。
杨庆不可能是脑子抽疯,闲得蛋疼才对他说这个的,肯定是有着特殊目的的,目前大明军队实际上就两个主要系统,一个是杨庆系统,剩下一个就是以他为首的旧军系统,但杨庆系统拥有绝对优势,他是不可能与之抗衡。而杨庆在朝廷和文官系统又是对手,那么他作为军方的杨系以外势力首领必然成为双方争夺的目标,但他可没兴趣掺和朝廷的这些破事。
“没什么,其实很简单,我就是想把科举改革一下。”
杨庆笑着说道。
大明该开科取士了。
上一科是崇祯十六年,下一科明年二月,这时候大明朝廷控制区各地的士子已经开始在南京汇聚,这也是文臣对他大肆清洗湖广官员保持沉默的原因。
他把湖广官员全杀光又能怎样?
换上的还是士绅的人。
之前湖广还有大量北方省籍的官员,但这一次科举肯定没有北方省籍士子们参加,就算有也寥寥无几,因为战争两广的也没了,西南三省主要是四川多,但四川只剩下半个在朝廷手中,所以数量同样锐减。最终参加科举的士子绝大多数来自南直隶,浙江,江西和福建,最后那个也同样没多少士子,实际上超过六成都来自前三省。尤其是南直隶和浙江,可以说近半士子来自这两省,而这两省本来也是考出进士最多的,那么这次考出的结果就不用说了,恐怕得百分之七十的进士来自这两省。
既然这样江浙士绅管你杨庆杀多少湖广官员呢,反正最后也是给他们腾出官职。
他们心中还高兴呢!
但杨庆可不想给他们做嫁衣。
所以他的黑手终于伸向了文官们的禁脔,他要改革科举制度。
“忠勇侯,我是一个外臣,外臣不预朝政,我只听命令,监国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监国不让我做的我就不做,而且作为镇将,我只接受大都督府参谋部调遣,没有参谋总长签名的命令我一概不听,至于其他的与我无关。”
黄得功说道。
杨庆很满意地点了点头。
这就可以了,老黄的意思就是他置身事外,这与他无关,有人想让他清君侧他也不会傻到做下一个左良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