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正会出现在董卓的军营,这件事情最早传到张超耳中的时候就引起了他的注意。
刘、董联军,并不牢靠。
明眼人都可以看得出来,而张超不相信以法正的智慧会看不到,诸葛亮又会看不到。
可为何他们明明知道这些,确依然还是同意法正前去呢?这其中的意思就奈人寻味了。
张超也是想了好久,这才想出了其中的道道。他曾仔细的回想了一些历史中有关诸葛亮的记载。
人都言,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这使得有着卧龙之称的诸葛亮,名声大噪,一出山便有着雄厚的资本,可以成为肱骨之臣。
历史中,不管是曹操亦或是孙权当时的名头都要比刘备大很多,可最终诸葛亮选择了最为弱小的刘玄德,所是为何?无非就是因为此人势小位低,在那里有着可以绝对发挥能力的机会。
当然,有人会说,诸葛亮会出山是被刘备三顾茅庐给请出来的。呵呵,这个说法虽然是对的,可若是诸葛亮不想跟着刘备的话,莫说是三请了,便是三十请你又岂能见到真人呢?
所谓的三顾而出,不过就是诸葛亮自抬身份的一种方式而己,他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才能,在出山之前有着足够的法码,如此到了刘备集团中才能够达到一言九鼎之效。
当然,这并非是张超有意要的黑诸葛亮,事实证明此人的确是有能力的,而且还是大才。可是缺点也同样的明显,那就是事必躬亲,不相信别人就是他的最大缺点。
若非是事事不愿意相信别人,当时的蜀国也不会因为他的死而很快就陷入到后继无人之中了。
话在说回来,争名夺利也是做为大能者的一种本性,他们为了保证自己手中的着足够的权力,就会习惯性的去打压别人,似是只有这般才能显示出自己的能力一样。
历史之中,有着凤雏之号的庞统投靠了刘备,很是受到了重用,而之后就死在了出征益州的路上。
史书上中有一种说法,是当时的蜀国没有什么大将了,这才让庞统亲自带兵前往,而这话其中就有着太多可疑之处。让一位文臣去带军,蜀国真的没有将军可用吗?
在者,这个时候诸葛亮去了哪里,似是那一段时间他是十分的低调吧。那有没有可能是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份,而故意告病在家呢?亦若是直接到了其它的地方,以巡查为由,将这边的事情有意交给别人来处理,也是自己远离危险的一种方式?
有关这段历史内幕,张超无法去真正的了解了。这一世很多东西都发生了改变,那一幕也不可能在发生。
此刻,这里刚刚下过一场小雪,地上还有雪花未打扫干净的痕迹,远处的老树也己经干枯,给人一片很是萧条之意。
而这幅景像,正有如法正现在的心情一般糟糕。
承蒙元帝刘备看重,法正很得重用,成为了文臣之中仅次于诸葛亮的存在。
他的位置超过了一些跟着刘备的老臣,甚至一度曾让人眼红过。
为此,法正早就下定了决心,定要好好的辅佐元帝,重新的成就汉室的风光与威严。
这一次与董卓联合攻下西凉,他主动请战。并且去了最为危险的董卓之地,为的就是可以建功立业,以向世人证明他是有能力的人。
可是谁想到,一战之下竟然败北如此,而他本人亦也成为了俘虏。这使得他心中极度的郁闷,他不知道这件事情传回到成都,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他有家族和族人又会怎么样的看持自己。
心乱如麻。
如今正可以很合适的形容法正的心情。
而正是这样如麻心乱的心境之下,身后传来了脚步声,引得他回头望去,这就看到了走来的庞统与一身穿白袍的张超。
庞统,法正自然是认得的。如果没有此人的话,他或许己经逃出城外了。对于张超,他虽然未曾谋面,但早就有各种图像摆在面前,使得他还是能够很快的认出对方的身份来。
只是即知张超身份,法正确还是装成一幅不认识的样子道:“士元先生,你又来此做甚,我说过,我是不会投降于你们的。若你们真是仁义之师,还请马上放我离去。”
之前的时候,庞统就曾行动劝降之事,他也是猜到了主公之意,这才先做了一些准备工作。
只是效果明显并不是很好。这个法正根本就不听劝,摆出了一幅绝不会投降的架式来。
当着庞统的面,法正再一次提出,其实就是在告诫着张超,你也无需要劝了,我意以决。
在看到张超第一眼的时候,法正的眼中一闪而过的惊诧之意,早就被捕捉到。现如今又来了这么一句,听在张致远的耳中,不由让他哈哈一笑道:“孝直先生,你这个拒绝是说给我听的吧。”
“你,你是何人?凭什么如此之言。”法正尽管心中惊诧于张超的反应和洞察,但嘴上确是不客气的说着。
“放肆,这是大将军”庞统见到法正竟出言不驯,当即怒喝而道。
“士元,不可无理,呵呵,你以为孝直先生不知道我的身份吗?好了,你先退下吧,待我与先生好好的聊一聊。”张超呵呵笑了笑,尔后挥手示意庞统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