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南行

悍妇1949 麻辣香橙 2381 字 1个月前

不去国营饭店,去一个私人的小饭店。海鲜做得好啊,便宜还更好吃。谭珍生活在南方沿海,这一两年私营的饭店、铺子、小工厂,已经不稀罕了,当地人也习惯了这些私营店铺和厂子。

几天后石头从海上回来,乐颠颠赶紧跑回家,他这次出海时间长一些,回来后有几天假期,便陪着他们继续玩。

饭店里吃海鲜还嫌不够原汁原味,石头联系了当地渔民,去船上吃。

渔船就停在小小的渔港码头,去的路上石头就跟他们介绍,渔民在海上有很多独特的海规和忌讳,上船是要遵守的。

比如吃鱼不能吃光,不能说“翻”字儿,鱼吃完一面,不能翻动鱼身,可以顺着上面的鱼骨刺夹下面的鱼肉。鱼不能全部吃光,要留一点,寓意“有鱼”,不能说“鱼吃光了”、“鱼吃完了”之类的话,不吉利。

“三娃,尤其是你,你可记住了哦,要不然会被人家讨厌的。”石头嘱咐这个最小的弟弟。

“可是,大哥,你这好多讲究啊,我记不住怎么办?”

“其实没那么多,三娃你就记住一条。”田大花说,“多吃,少说,那么多好吃的还堵不住你的嘴啊。”

“对对对。”三狗子小鸡啄米似的点着小脑袋,“大哥,你多弄点儿我喜欢吃的大虾,还有大螃蟹,把我嘴堵上就行了。”

渔民处理海鲜的方法果然更加原汁原味,基本就是煮,简单的清水煮,或者上锅蒸熟,蘸了盐吃。但因为食材刚从海里打捞出来呢,太新鲜了,甚至连盐都不用蘸,照样特别好吃。

乌贼,海螺,好几种大大小小的贝,当然还有三娃心心念念的大虾和龙虾。

在渔船上大快朵颐一顿,回去的路上田大花问石头:“这地方不是生产队,渔民可以自己捕鱼卖鱼?”

“沿海渔村跟内地生产队差不多。”石头介绍说:“渔民捕鱼自己没有权利卖,捕到的鱼全部由村里的收鱼船统一收集,统一销售,按照各家捕鱼的重量记工分的,年底一起结算。也就这一两年开始,才活络一些。我们联系的都是认识的渔民,好比家里来了亲戚,招待一下总可以的,我们悄悄付钱,他们也能增加些收入。”

“不然这大夏天,很多海鲜渔民捕上来,再送去村里的收鱼船,收鱼船也没多少靠谱法子处理,根本就吃不到新鲜的了。”

“总之,是活络起来了。”田大花说。

他们在石头那儿玩了一个多星期,石头跟平安一商量,决定带着妈妈沿海其他地方都走走看看,尤其几个特别的地方。

田大花因此来到79年的深圳。

当然,它现在还不叫经济特区,它现在只是一个简单的小渔港,渔村,跟许多农村小镇没什么两样,楼房最高的只有两层。

天很蓝,街道上的姑娘骑着自行车慢悠悠穿过,你甚至看不到一辆汽车。

但是,走在街上,却很容易遇上几个黄头发蓝眼睛的外国人,有游客,更可能是投资客。

他们大约也刚到这儿不久,早在这一年春天,他们作为来这里的第一批外国人,触觉灵敏地闻风而来,聚集在当地一些区域,开始兴建一座座工厂。

石头和平安大概会后悔,他们把妈妈带出来,是想让她游山玩水的,让她散散心看看风景,开开眼界,想让她抛掉要开什么裁缝铺的想法。

可田大花总结她的“南行”,却理直气壮地说:“外国人都可以来咱们国家办厂做生意了,挣咱们的钱,我为什么就不能办个做床单枕套的小铺子?”

劝阻无效,田大花回来后就在家里搞起了□□,任凭一个个怎么劝,谁说话也不好使,就是不肯纳谏。

“你们……”姜茂松无奈地指着平安说,“你跟你大哥,还跟我保证呢,保证能说服妈妈,瞧瞧,你们俩保证得可真好,两个大学生说服不了妈妈。”

平安也委屈啊,他哪里能想到,他们明明就是想带妈妈出去旅游,去各处走走看看,他们也知道深圳这地方现在比较特殊,是一块特殊的土地,就偶然随意地陪妈妈去看看,谁知道,反而让她直接拍板决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