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插腰泼妇一般将李秀儿骂个狗血淋头,只说李秀儿不安好心。又说李秀儿家那个小子傻乎乎的有什么能为,如何比得过小拴子,就是去了县学又能怎样,还不是小人家先生瞧不上眼,倒不如不去,省的丢人。
说起来,李秀儿重要,外甥也亲。可再亲也亲不过孙子啊,这个帐吴氏还是会算的,她老了养老送终都得靠着儿子孙子,李秀儿可是指望不上的。
吴氏一通骂骂的李秀儿泪水连连,吴氏骂过之后又拉着李秀儿坐下。细细的与她说,只说小拴子有了出息再拉拔表弟。且说小拴子只李秀儿这么一个亲姑姑,他以后当了官,难不成还能不认姑姑?只要小拴子出息了,李秀儿也才能好。
吴氏这些话将李秀儿安抚下来,她又悄悄递给李秀儿些银钱,这才将李秀儿寻李鸾儿的心思打压下去。
李鸾儿后来知道这事倒是挺高兴的,如此也才晓得严承悦那话果然不假,李氏族人从来都是一盘散沙,只要拉上一些再打一些,总是能少许多麻烦的。
这样,李鸾儿没有什么后顾之忧的回到京城。
他们出来那么些日子,家里事情也多的很,一回去便开始料理家事,再加上大朝日还有上朝,着实忙了些时日。
到了夏初时分,祝江带着海军的一些兵丁进京献俘来了。
这时候京里多数人都已经晓得祝江带兵打入倭国,杀了倭国许多人,又俘了倭国皇子以及什么将军,京城里的百姓茶余饭后都在讨论这件事情,就是酒楼茶馆的说书先生也是每日都在讲祝将军捉倭记,似是不提这件事情你就落后了一般。
为着这事,朝堂上还起过纷争,许多文臣参奏祝江太过阴毒,有伤天和,还说什么不该杀那么多倭国平民百姓,该以仁为本之类的话。
当时德庆帝看着那一个个老古董讲来讲去都在说仁,还有什么以德报怨之类的话,直气的头疼的紧,那些武将也很生气,捏着拳头才能控制住自己不去狠揍这些老东西一顿。
那时候李鸾儿才回京不久,是回京之后第一次上朝,因起的早了还有些犯困,正袖着手寻了个角落的地方靠着柱子睡觉呢,耳边就嗡嗡的响着那些人的声音,扰的李鸾儿觉都睡不好。
李鸾儿一气之下也顾不上睡觉,起身懒洋洋道:“改日谁杀了你全家,再放下屠刀到你面前忏悔一番,这位大人自然要以德报急原谅人家的吧?”
一句话,叫那人再说不出话来,李鸾儿呵呵笑着:“诸位左一句仁德,右一句教化,我想着倒是很在理,倒也觉得祝将军确实是过了一些,即这么着,倒不如咱们商量一番,那倭国不是还没打服么,倒是该叫祝江军撤兵回来,再换上咱们朝堂上最讲仁义,最会教化的大人前去,凭着大人的仁心仁德,还有那三寸不烂之舌,想来必是能教化倭国子民,叫他们被大人诚心感动,然后悔恨当年杀我无辜百姓,再痛哭流涕的降伏于我陛下御座之下,做我大雍朝的好子民。”
她这话连笑带讽:“诸位大人一腔雄心壮志,想来都是乐意去的吧,待祝将军回还,便该与他商量一下,叫他派海军护送诸位前去。”
登时,朝堂之上再无一人敢说祝江有伤天和了。
德庆帝一时间也清静许多,他笑了笑:“不管怎么说,祝卿功劳甚大,回来之后该重重封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