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法相心生,境随心转”。一个的内心流淌着什么样的情绪,他笔下的字里头,多半也会弥散着同样的情绪。与其敷衍性地应付读者,随便码一些没营养的字出来,倒不如自我调整一段时间之后,回头再来好好地写一写。
俺是一定会回来的,应该不会让您们等得太久。
俺不知一次地看到身边那些公开或者没公开的报道:只因为手机被学校里的老师没收了,然后一些心灵脆弱的孩子们,跳楼或者投河自杀了。如果我说这些小孩轻生的理由纯粹是因为没有电话可打,和游手游的个人沉迷完全无关,你们大家相信吗??
你我她他,无论是谁的儿子和女儿,将来都有可能变成了“,,…版本”。必须有邃智富有远见的家长,尽早站出来为子女们发声和呐喊,拯救他她们脱离无尽苦海。哪怕声音很微弱,全世界或许没有人会听得到。
正义也许会迟到,但早晚始终都会来。据说是这样的。
如果亲爱的读者的你,也对靳爱兵的悲剧故事有些感慨,那么或许你可以收藏俺的这本书,然后慢慢倾听我给你讲一个,该如何去“拯救n个靳爱兵”的剧情故事。或许短期内做不到每天更新,但始终都会有更新的。
作者菌敬呈
今天不更新,来谈谈这本书诞生的一些今生前世。
靳爱兵是高校大学生沉迷游,从而荒废学业的悲剧典范。他绝对不是特例,也一定不会孤单。在他的个人身影的后面,还站着无数这样的当代大学生魅影,以及未来,还将会有持续不断的后来进坑者。
当初我看到这个故事,觉得很唏嘘,很有一种内心被瞬间触动的极度痛惜感觉。然后某天我在想,这世界存不存在这样子的游戏,既可以让大学生过足游的新猎艳瘾头,然后也不影响个人学业的呢?!
连载近八个月之后,现在我对自己的笔下剧情故事,有了一些个人的动摇。
同步更新的端也好不到哪里去。连续露脸追读的书友,经常性维持在十来个左右。
今天俺必须拷打一下自己的内心世界:
马丁,一位德国神父,于波士顿犹太人屠杀纪念碑,书写了一段经典的短(有改动,否则有只蟹要吃掉它):
“当他们来抓李四的时候,我没有站出来反对,我想我反正不是李四的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