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一十四节 鄂邑要温柔了……

要知道,他可才两个学生!

由此可以推想那些要教几十甚至几百学生的老师该有多么辛苦了!

“在看什么?”,非常突兀的”张恒听到一句温柔的话。

抬起头一看,张恒才发现鄂邑不知什么时候,走到了他的身旁。

两人的距离虽然有点远,但鄂邑身上的那股淡淡的清香却飘到了张恒鼻中。

“还挺香的……”,张恒笑了一声。

不过”眼前的鄂邑,却是一点也不像以前印象中的鄂邑。

一直以来”鄂邑在张恒脑海中的形象一直就是类似于手提双刀,横冲直撞的蛮横样子。

似这般充满子温情和柔弱得小女儿家姿态,张恒还是第一次见到。

心中诧异了一声,但张恒还是很有礼貌~现在的鄂邑,大体上就相当于一个类似监军一类的人物。

因此”只要鄂邑不发神经,张恒不会将跟她的关系弄得太僵。

现在,见到鄂喜主动释放出善意,张恒自然就顺着台阶”回了她一个微笑”道:“我在看备课资料,一会要教的!”

说着就主动就将备课本递给鄂邑。

虽然这只是小小的一个举动,却让鄂邑心里满是欢喜。

就连脸上都有了些幸福的味道。

“要是他能经常这样对我笑就好了”鄂邑心里想着,接过备课本一看,才发现上面写满了一条条上课时的备注和讲课要点。

她不禁惊讶的看了张恒一眼。

鄂邑从来没有听说过有哪位大儒或者名士在教他人之时,会如此用心的计划好每一个细节……

“张恒…………”,鄂邑弱弱得喊了一声张恒的名字。

“恩?”,张恒抬头看了她一眼”发现这小娘皮今天好像吃错药了,从刚开始到现在就一直不正常。

但他怎知,小小的一备课本”反应出来的问题?

在他的眼中,后世的老师人人都备课,他跟着备课,虽然是个超前的举动,但是想来应该也不至于有多么震撼人心。

但是,他忘了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

至少现在在鄂邑眼中,张恒的形象变得更高大了。

“钩戈母妃真是好运气,为弗陵找了个好老师!”,鄂邑在心中感叹着,不说别的,当今天子的几个儿子,从来没有那个遇到过这样细心细致的老师。

有了如此细心和周到的老师,刘弗陵怎么会学不好呢?

“没什么……”,鄂邑低下头,将备课本还给张恒,然后慢慢的回到自己的位子。

通过刚才跟张恒的短暂交流,鄂邑觉得,自己已经找到了征服张恒的办法。

那就是要温柔……

恩,以后就这么对付他!

蒙以养正,圣功也!

这句话是周公说的。

这句话在汉朝的地位非常高,几乎是每一个启蒙老师的座右铭。

像当初张恒拜入君子学馆”第一堂课就是毛苌亲自上的,所讲的也是类似后世的思想教育课,大体都是些〖道〗德方面的事情。

就是在后世,这个传统依然有残留的部分。

譬如说,小学升初中,第一堂课必然是思想品德教育课。

作为穿越者,张恒自然要有所,创新,。

因此,别出心裁想出了这三个问题。

“为何读书?”张恒拿着粉笔在黑板上重重的画下一行,对张瑜问道:“,小张瑜,你来说说,你为什么想读书?”,“老师”,张瑜站起来”道:“我是为了光耀家门,将来跟老师一样威风!”,童言无忌,也没什么可遮掩或者说虚假的地方,张瑜很诚实的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那么弗陵又为什么读书?”张恒转身点名。

刘弗陵听了,慢慢站起来,似乎想了想,才回答:“老师,弗陵是为了母亲大人高兴……”,”

额……,刘弗陵的回答,让张恒为之一怔。

“为了母亲……”张恒想起了钩戈柔弱的身影。

“还真是慈母孝儿……”,张恒在心中感慨了一句。

“都坐下来吧……”张恒脸上却是满脸微笑,挥手,等两个小家伙坐下来”他才继续道:“张瑜为了光耀家门而读书”弗陵为了让母亲大人高兴而读书……”,张恒顿了顿,笑着问两个小家伙:“既如此,那么你们说该不该努力用功读书呢?”

两个小家伙齐刷刷的点头。

这门课上到这里,鄂邑已经有些忍不住吃惊了,心中颇为感慨。

当初”宫中的老师们可从没这样教过她们!

她看向张恒的眼睛变得有些火热了。

认真的男人最好看!

“好,现在清楚了为何读书,那么何为读书呢?”张恒没空关注鄂邑的表情,他继续问道。

当然,这个问题是有些难度的。

两个小家伙你看我,我看你”却没一个举手回答的。

张恒也不以为意,这个问题张恒设置的初衷就是为了自己风骚一把。

若什每问题学生都能回答了。

那么还要老师干什么?

“在我看来,何为读书,其实很简单,读书就是为了弄清楚那些我们不知道,不懂的事情……”,张恒道:“要入我门下读书,就必须记住,读死书不行…………书上说的”不一定都是对的,读书人首重风骨,风骨是什么?在我看来”那就是质疑精神!”

“光靠着人云亦云,以为看了几本书,就自以为博通古今,那样的人根本算不得什么读书人!”,此时”天下的读书人的质疑精神还是很浓厚的。

就好比河间献王刘德整理收集起来的《孝经》就被许多读书人质疑,认为其是后人伪作,还点出了其中许多行文的可疑之处,认为根本不是曾参的文章。

就更别说闹得沸沸扬扬的《春秋》五经之争。

所以,张恒说这些话,倒不用担心传出去被人指责了。

“那么读书为何呢?”,张恒自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