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
赵洞庭宣张红伟和众偏将到府衙正殿饮宴,众偏将的脸色都是怪怪的。
赵洞庭脸上带着笑容,从他们面上扫过,道:“诸位将军安寝之时,可勿要松懈防范啊……”
张红伟摸不着头脑,那些偏将却是脸都红了。
皇上这脸可真是打得啪啪直响啊!
想他们个个都是军中大将,却被飞龙军小队摸到床边上都没有发觉,这脸往哪里搁去?
而赵洞庭,说完这句话,就埋头吃饭,没有再说话。
他能够帮张红伟做的,也就这些了。想必这些降将受到这样的敲打以后,纵是心里真抱着再次降元的心思,也应该得掂量掂量自己能不能活着离开吧?
在碙州岛险些吃下大亏后,赵洞庭对这些降将降卒实在不能放心。
纵是现在招降这些人,都有专门的人进行心理疏导、“政治觉悟”疏导,但人心终究难测啊!
等到众将个怀心思的离开大殿,张红伟实在忍不住,问道:“皇上,您那句话……”
赵洞庭笑吟吟道:“呵呵,朕只是昨夜让飞龙军士卒们去看看诸位将军有没有睡好而已。”
张红伟懵了。
他又不傻,当然能听得出来赵洞庭这话里是什么意思。
让士卒去看将军睡好没有?
他这个主将怎么没有得到消息?
很显然,皇上是让人敲打那些偏将去了啊!
回过神后,张红伟苦着脸道:“皇上,十个偏将中,有两个是末将的亲信……”
“呃……”
赵洞庭愣住,“这个,应该无妨吧?”
他刚来高州,其实也就知道张红伟是都指挥使而已,对张红伟下面的偏将所任,却是压根就不清楚。
也不知道,张红伟那两个忠心耿耿的偏将此时心里是个什么感受。
张红伟道:“末将等下去与他们说说便是。”
赵洞庭点点头,其后不多时,便就又带着飞龙军和武鼎堂众供奉离开高州,往信宜而去。
在路上,乐无偿由衷地感慨,“皇上昨夜敲山震虎一招,端是极妙。”
他两眼睛圆鼓鼓地打量着赵洞庭,真不明白,皇上小小年纪,心里怎么就这么多鬼心思。
乐无偿设身处地的想,若是自己,大概也想不出这样敲打偏将们的办法吧?
始终在旁边低头看书的秦寒,这时也抬头看了眼赵洞庭。
翌日,赵洞庭率着飞龙军和武鼎堂供奉到高州城外时,率军驻扎高州的独眼神箭张红伟已带着麾下偏将在城门口等候。
要说现在南宋将领中最为感激赵洞庭的是岳鹏,那紧随其后的,应该就是张红伟了。
张红伟在军中并不如岳鹏和苏泉荡那般出名,军功也远远没有那么显赫,能成为天机军的都指挥使,都是因为赵洞庭的器重。当初在碙州他以箭矢救下赵洞庭,也只是被封为侍卫亲军龙卫左厢军统帅。
虽然说救圣驾已经是难得的大功,但这样的功劳在军中显然并不足以人尽皆知。
岳鹏闯到现在,杀敌多少?立功多少?
原本张红伟只是岳鹏麾下偏将,连侍卫亲军中的前五把手都算不得,随军打仗,功劳自然要小得多。
但是,赵洞庭建立天罡十五军时,仍是将张红伟提拔为天机军都指挥使。
这点,连文天祥当时都提出过疑虑,认为张红伟无论是资历,还是军功,亦是声望,都不足以为都指挥使。
赵洞庭是这么说的,“张红伟虽军功不足,但他心中的大义,军中罕有人及。”
是的,他看中的不是张红伟的箭术,更遑论军事才能,而是张红伟对大宋的忠心。
赵洞庭至今仍然记得碙州之战时,张红伟在大军之中的表现。他身处雷州军中,只是区区小卒,但却并未随波逐流。可以说,当初雷州军军心涣散,倒戈者众多,其中张红伟有很大的功劳。
是他的大义和举动,感染到其他士卒。
他是有主见的人。
军事才能可以学,但这种忠心和心中对大义的坚守,是难能可贵的,特别是在这个年代。
原南宋将领无数,可当元军犯境时,有多少人望风而降?
在赵洞庭看来,与其启用那些意志不坚定的将领,倒不如将类似于张红伟这样的人培养起来。
这也是为什么新建的十五军都指挥使都非老将的原因,南宋剩余的忠义老将不多了,那些得过且过的,赵洞庭又看不上。
高州城外,见到赵洞庭车辇到,张红伟率着偏将和士卒们跪倒在地叩迎。
赵洞庭走出车辇,让他们起身,眼神扫过眼前的士卒还有高州城头。
在高耸的城墙上,旌旗飘扬,有许多持枪而立的士卒。
这些士卒的精气神大概比不得岳鹏的天魁军,但也已经让得赵洞庭颇为满意。
他们都是昂首挺胸,这足以说明,他们是有战意的。如果张红伟是草包,麾下将士不可能有这样的精神。
将领影响士卒,而要看将领如何,看他麾下的军卒就足以。
若是麾下军卒懒散,那大概军中将领也就那样。
赵洞庭轻轻笑着,道:“天机军不错。”
张红伟微有激动之色,道:“都是皇上所定的军纪严明。”
这句话虽有拍马屁之嫌,但赵洞庭也看得出来,张红伟这句话是由心而发。
当初张红伟升任天机军都指挥使,可以说是空降,只是从侍卫亲军中带走几个亲信而已。麾下天机军更是由原阿里海牙的降卒组成。在短短时间内,降卒能够有这样的神气,不可能和军纪没有关系。
而南宋的军纪,全部都是由赵洞庭定下的。